第七百一十五章 碰撞(第2/3頁)

“別笑了,臨安不是你待的地方,盡快赴任江陵……”

……

數日後,又一艘大船由臨安啟程,沿運河北上,駛入長江,溯遊向西一路抵達江陵府。

至江陵之後,商船改載貨物,繼續向西,經三峽至夔門,經過沿途盤查,去與蜀地貿易。

……

時維九月。

漢中,郡王府桂蔭堂。

這日議事初始,韓祈安先開口道:“我們發行券引已過了數月,宋廷竟還未有太大反應?”

“是有的。”嚴雲雲道:“前陣子重慶府便查抄了一批從東南運來的偽幣。想必如今還在設法偽造我們新的券引。”

“我擔心的反而不是這些偽幣,而是宋廷封鎖與我們的商道,進行經濟制裁。”

“經濟制裁?”

“蜀地畢竟貧乏、人口稀少,有大量的物資仰賴東南商旅運來。故而,我們比東南更害怕商旅中斷。打個比方,我們這間屋子裏東西少,要是被關上了門,難免會被困死在屋中。眼下江南完全有‘封鎖’我們的實力。”

李瑕話到這裏,向李冶問道:“敬齋公如何看?”

“郡王這是考校老夫啊。”李冶坐在那,手搖著蒲扇,慢條斯理道:“我對南面情況還不算了解,近來聽說過一些,認為宋廷是封鎖了不了貿易的。”

“何以見得?”

“宋人確實有錢,但只怕錢不是握在其朝廷手裏吧?”

李瑕笑笑,頜首道:“敬齋公說的有理,對金銀關子如何看?”

“會子也好,關子也罷,宋廷始終是那個問題,錢不在朝廷手裏。國庫沒錢,會子換成了關子,換湯不換藥。”

李瑕道:“最壞的情況便是如此,國庫沒錢,平頭百姓亦沒錢。”

嚴雲雲道:“故而,宋廷哪怕想封鎖貿易,能從中獲利的商賈也不會答應?”

“只要川陜還能與蒙古貿易。”李冶道:“談商貿,不能只看東南,脫不開西北。”

他支起身來,沉吟道:“蒙人喜歡收藏黃金珠寶。把通往西域的商路稱作‘黃金繩索’,通過賣出絲綢、瓷器、鐵器、藥材,從西邊運回大量的黃金、珠寶、象牙、犀角。與西邊的貿易有兩條商道,一稱‘欽察道’,一稱‘波斯道’。商道上色目人往來不絕,貿易、進貢、傳道,數十年來往哈拉和林運送的金銀珠寶不知幾何……”

說到哈拉和林的財富,李瑕知道那必然是一個讓人難以想像的數字。

從成吉思汗時期起,蒙古人就在征服、搶掠,孜孜不倦地收藏黃金,到如今,絲綢之路上則是遍布了從中歐、東歐、西亞、中亞、東亞、南亞而來的商旅、傳教士。

故而,忽必烈也發行紙幣,卻不會出現江南那種物價沸騰的情況。

這是真正的實力。

相比起來,李瑕遠沒有這種積蓄。

“換言之,只要我們還能與西域有商旅往來,哪怕只是走私,商路就不至於斷絕,一邊是來自東南的工藝品,一邊是來自西北的金銀皮貨,眼下是‘中間商賺差價’,有了本錢之後,則發展工藝、擴大地盤,從中間商成為真正的富豪?”

李冶道:“郡王這話雖糙,但大致是這道理。”

李瑕議事時說的往往都是這樣的大方略,與諸人達成統一意見了,方才做下一步的安排。

接下來聊的便是對整個商貿的統籌。

……

李瑕原本是把李冶當作數學家看待的,但近來相處發現,李冶首先是個官,哪怕閑居三十余年,其人生最開始的目標還是經世濟民。

其次,李冶則是個文人,經史文章詩詞樣樣精通。

不由讓人感慨,天才只要對某件事有興趣就能達到這般成就。

李冶卻沒有這些感慨。

他讀書科舉,本就是想經世濟民。

之所以不仕忽必烈,是因為“世道相違”,懶得去當個翰林學士,寫些阿諛文章增其名望。

但忽必烈請了兩次,若再第三次,李冶也是不敢拒絕的。

他又不傻。

活到這把歲數了,什麽事看不明白?

至於李瑕……說實話,李瑕與忽必烈,李冶都看不上,一個是宋國叛臣,一個是蒙古強虜。

李瑕與忽必烈的不同就是沒有那些一請三請,直接把他強擄了。

還能如何,罵了一通,找個台階下了,做官就做官吧。

反倒是做了這官之後,李瑕竟還真放權給他民生經濟之事,且正好得以一展平生所學,叫他頗為驚喜。

……

這日議過事,回到公房,李冶正繼續伏案統籌,卻有小吏快步過來。

“敬齋公請看這個……”

李冶先蓋上案上的文書,方才接過幾張券引。

眯著老眼看著上面的數字,他微微訝然,道:“這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