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六章 劍指秦川(第2/3頁)

——這次,廉希憲算錯了,沒算到李瑕已趕回秦州,再次丟了事機……

……

李瑕整編過隴西兵力之後,在隴西已有萬余兵力。

以三千人留守,他親自率步卒七千人,東進關中。

這七千人是在他回漢中之前,已下令調動至天水;糧草則是開了汪家糧倉,召兩千民壯運送,沿渭水而下。

號稱“以一萬兵力取關中”。

至於李瑕第一個目標,是一個叫“石家營”的地方。

為何?

渭河發源於隴西,經鞏昌、天水,割斷秦嶺、隴山,自西向東而流;

姜水發源於秦嶺,經大散關,於“散杆水”匯流,由南向北,匯入渭河。

兩河交匯處,就是石家營。

換句話說,隴西、漢中兩個高地包夾著關中,渭河、姜水兩條河正是從這兩個高地沖進關中。

占據交匯點,相當於在關中平原上打通一條新的道路,連接隴西、漢中。

可使天水、大散關的兵馬隨時匯合。

之後哪怕敵方的騎兵迂回,斷了他在渭河上的輜重線,也能從大散關補給。

而若敵方不讓他駐軍石家營?

那就是敵方被迫決戰,主動權易手。

……

這是李瑕第一次以步卒在正面戰場迎戰騎兵,自知十分欠缺經驗,打得很謹慎、也很笨拙。

他近來常看《六韜》,學到騎兵有“十勝九敗”,努力避免的便是敵騎之十勝,盡力促成敵騎之九敗。

而另一方面,李瑕也在權衡著此戰自己與敵方之間的優劣。

論韜略與戰陣經驗,他必然不是如敵方,但好在有提前謀劃,而指揮步兵要比指揮騎兵簡單太多了,勉強算是勢均力敵。

論地形,平原地帶於敵騎有利,但背後是天水、右邊是大散關、左邊是渭河、前面是姜水,他稍占上風。

論兵力,他其實不僅有七千之數,大散關隨時還可出兵支援,人數上有優勢,但以步戰騎吃了點虧,雙方還可以算是勢均力敵。

可若論心態、士氣,他挾大勝之勢而來,打得對方措手不及,已是完全占了優勢。

更重要的是,李瑕輸得起,敗了,大不了退回天水或大散關,來日卷土重來。

對方輸不起……

……

七月十一,天氣炎熱。

巍峨峻峭的秦嶺群峰在右,平疇沃野的渭河平原在左,宋軍列著鋒矢陣不急不緩地行軍。

離石家營還有一日路途。

最前方的士卒扛著重重的盾牌,隊列呈箭頭形狀,以防止蒙古漢軍輕騎襲擾,同時分擔兩翼的壓力。

前鋒士卒披著步人甲,每走一步,腳下都有汗水滴落,滲入黃土。

兩翼亦是這般防禦,盾手與重步兵保護著裏面的長矛手、弓弩手、擲炮手。

一杆大纛立在中軍偏後方的位置,李瑕策馬行在大纛前方。

這個陣型的弱點在於尾側,但天水本就近,宋軍是從河谷出來,並不擔心尾側出現敵兵。

忽然,鳴鏑聲起。

“敵襲!”

“不必驚慌!是哨騎騷擾……”

遠處已出現了敵騎的身影。

蒙古漢軍的輕騎散開,呼嘯著,向兩翼包抄,發出箭矢。

這樣零星的箭矢並非是要起到殺傷的作用。

而是為了拖延宋軍的行軍速度。

另外,士卒畢竟害怕中箭,也會心生不安。

且在這樣炎熱的天氣中,哪怕只耽誤宋軍用飯,難免影響士氣。

自蒙古攻宋以來,已有太多的宋軍就這樣被硬生生拖垮。

但李瑕選擇的地形本就使蒙古漢軍不能完全施展開來,行軍路線也近,又是出其不意發兵,不至於被長期襲擾。

宋軍依舊有條不紊地行軍,弩手則以箭矢回擊。

這些敵騎並非是蒙軍諸千戶軍,騎射稍弱,難以如真正的蒙騎那般遠距離拋射。

他們若沖得近了,也偶爾有人中箭倒下。

於是敵騎繞遠了些,襲擾開始不如原來有力。

但騎兵的優勢在於始終把握著戰場的主動權。

很快,有成股的騎兵奔來,並不沖擊,而是策馬繞著宋軍的戰陣。

奔走、呼嘯,也恫嚇著宋軍,意圖拖慢宋軍的行軍速度,讓穿著步人甲的宋軍士卒更累,直到體力不支。

如同狼群在觀察獵物的弱點。

這種被當成獵物的感覺漸漸引起了士卒們的不安。

戰事未起,步卒已落了下風。

李瑕根本連敵方大陣都還沒望到,這裏是平野,沒有高山可觀測戰場,或者說秦嶺太高,爬不上去。

敵方卻已能將他的軍陣看得清清楚楚。

李瑕遂下令,讓將領們鼓舞士氣,告訴士卒們目的地就在前方不遠。

漸漸地,中軍有歌聲響起,激勵前鋒的重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