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諸侯會盟(第3/4頁)

聽父親談及先祖,馬超亦浮現出笑容,應聲說道:“超定不負叔父今日勉勵!”

見馬超承情,並稱自己為叔父,杜克不由再度大笑起來。

此次漢末之行,能結實如此多英豪,做馬超的長輩,還體會了一把成家立業的幸福,真可謂不虛此行!

而對於董營大帳內的眾將來說,這個插曲沖淡了大戰來臨前的凝重氛圍。

唯獨賈詡,他眉頭依舊緊皺,提醒道:“主公,當務之急是以太傅袁隗的名義,延攬各路諸侯。”

“不錯,閹黨傳遞矯詔,據關而守,為使諸鎮豪傑免受蠱惑,君侯當派使者前去,申之以大義,歃血為盟,共同入雒誅殺十常侍,還大漢一個朗朗乾坤。”李儒附和。

聞言,董卓收斂笑容,擡頭看了看帳外。

天剛過午。

於是,他下令道:“叔穎,你替為兄走一遭,去見一見各路人馬的首領,記得把太傅手書帶上。”

董卓沒有過多叮囑,因為他知道胞弟董旻心中明白該怎麽做。

聞言,董旻趕忙出列應諾,而後領著十余騎駛出轅門。

如果想要用最簡潔的話概括眼下局勢,那就一個字:

亂!

單騎出關已有兩個時辰的張揚順利歸來,而陸離注意到,他腰間佩刀上多出一抹血色,顯然是有些不順。

但張揚顧不上其它,直接告訴陸離等人,關外駐紮的人馬共有十八鎮。

第一鎮,貫通諸子,博覽九經,冀州刺史韓馥字文節。

第二鎮,闊論高談,知今博古,豫州刺史孔伷字公緒。

第三鎮,孝悌仁慈,屈己待士,兗州刺史劉岱字公山。

第四鎮,仗義疏財,揮金似土,河內郡太守王匡字公節。

第五鎮,賑窮救急,志大心高,陳留太守張邈字孟卓。

第六鎮,恩惠及人,聰敏有學,東郡太守喬瑁字元偉。

第七鎮,忠直元亮,秀氣文華,山陽太守袁遺字伯業。

第八鎮,有謀多智,善武能文,濟北相鮑信字允誠。

第九鎮,聖人宗派,好客禮賢,北海太守孔融字文舉。

第十鎮,武藝超群,威儀出眾,廣陵太守張超字孟高。

第十一鎮,仁人君子,德厚溫良,徐州刺史陶謙字恭祖。

第十二鎮,名鎮羌、胡,聲聞夷夏,西涼太守馬騰字壽成。

第十三鎮,聲如巨鐘,豐姿英偉,北平太守公孫瓚字伯珪。

第十四鎮,英雄冠世,剛勇絕倫,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字文台。

以上十四鎮諸侯,陸離皆有耳聞,原本討董大軍中就有他們,只不過現在少了袁紹、袁術、張揚、曹操而已。

【交遊豪俊,結納英雄,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字公路】

【四世三公,門多故吏,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字本初】

其實,真要論起來,他們也不算缺席,袁氏兄弟雖在雒陽,但關外局勢皆因二人而起,而孟德公定然不會如此盛況,估計穩定局勢之後就會飛馬趕來。

至於張揚,近在眼前。

不過,為了填補空缺,亦或者為了營造出大場面,關外出現了四個從未聽說過名號的地方諸侯。

瑯琊相,陳源。

陳國相,趙波。

東陽丞,蔡瑜濤。

潁川丞,李綺念。

下意識地,陸離看向荀彧,荀家是潁川大族,另外三人不認識,總該認識這個潁川丞李綺念吧?

可惜,荀彧一臉茫然,顯然是一個都不認識。

想想也是,堂堂荀氏繼承人,可以直接與郡守論交,怎麽可能記得一個六百石的小小郡丞?

饒是趙雲,心中也是一陣無語:而今諸侯會盟,函谷關下虎踞龍盤,竟然混進了三個小人物——

平時可以橫行一郡之地,若不來此,倒也勉強夠看,但放眼天下,真稱不上入流,尤其是另外十四鎮諸侯,隨意出一偏師,即可將其擊潰。

換而言之。

忠心可鑒但未免有些自不量力了。

唯獨陳國相趙波例外,陳國之王乃漢室宗親,現任陳王劉寵是漢明帝的玄孫,在當今掌握實權的漢家宗親中,屬他最為勇猛,善使弓弩,箭法高超,前幾年的黃巾之亂不僅沒有對陳國造成損害,反而使其丁口猛增——

鄰近郡國的百姓拖家帶口,紛紛前去尋求庇護。

而今國相代其出征,恐怕麾下募集了不少壯士。

“敢問將軍,哪些諸侯心向大義?”

事到如今,局勢已明晰大半,夏侯惇不再隱藏鋒芒,徑直問道:

“又哪些鼠輩自甘墮落,不願與吾等共進退?”

“韓馥,韓冀州,此人無愧海內名士之名,雖是袁家門生,但深明大義,定好未時前來與吾等會盟。”

“劉岱,劉兗州,齊悼惠王之後,聽聞少帝蒙難,願力扶漢室,待整頓完軍馬,便來關下會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