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第一次偏移(第2/3頁)

此時正是醜時,繁星滿天,王方平要指著南鬥中天那顆主星,道:“傍晚時,有彩霞泛金光,紫微西沖,淩日而起,至醜日,獨放光華於南天,其耀堪比月弦。”

觀察片刻,羲皇道:“位至己土,外陰而內陽,靜中變動……此主世人之變,非世移之變,旬月內,雲笈世有朝政更叠,或為強臣壓主。”

吳升問:“王世尊,貴世為何朝何代?”

王方平道:“宋,靖康二年。”

一聽說是宋朝靖康二年,吳升就明白了:“貴世北方有金人吧?”

王方平點頭:“是,去年擊敗遼國,占據北方。”

吳升道:“很快,宋帝就要倒黴了。”

王方平看了看羲皇,羲皇道:“具體如何,我也不知,但春秋學士所言不差,宋主有難。”

王方平問:“我該幹涉麽?”

羲皇道:“那是你的事,但人世滄桑,最好由其自行演化為宜,不要插手太多,否則於洪荒架構不利。我與春秋學士查找的是五嶽偏移之因,你這紫微淩日之像,應是受了鄰世幹擾……哪一世離你雲笈世最近?”

王方平回答:“是鏞城世,其天門於上月轉至我雲笈世下方,較別世都近。”

羲皇道:“那就應該是鏞城世出了問題。麻姑不是上報海嘯了麽?”

吳升也贊同這個判斷:“多半就是了。”

王方平詢問:“需要我相助麽?”

羲皇搖頭:“你留下觀察,若是調整鏞城世,必然會對你雲笈世產生影響,有異相立刻告知我們。”

從雲笈世出來,擡腳就進了鏞城世,吳升道:“天門離得太近,諸天影響很大,是否遠些為宜?”

羲皇解釋:“正是想近一些、相互影響劇烈一些才好,如此可成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勢,洪荒架構才愈發穩固。”

說話間,前方迎來一位女仙,十八、九歲的模樣,容色美貌,頭頂發髻,余發垂腰,其衣有文章,文字古樸雅致卻難以辨認,光彩耀目。

“麻姑,南海出問題了?”

麻姑躬身見禮:“帝君……春秋學士……接春秋學士符詔,我已查明其情,是我海底一座靈眼被挖了根。”

吳升和羲皇隨麻姑前往南海,此刻天已微明,海邊一片狼籍,海水沖入陸地十余裏未退,淹沒了不知多少漁村,還有兩座大城因有城墻抵擋,情況稍好,只被淹了一半,城中居民都攀爬至屋頂、城墻上,城外海水圍城,距城垛也只有數尺。

就見許多修士正在各處救人,還有不少合道女仙在施展道法驅趕海浪,形勢已經漸漸緩和。

飛入大海數十裏,下方看見一座小島,麻姑打出個分水訣,海水向著左右一分為二,露出海底,麻姑當先下海,吳升和羲皇緊隨其後。

海底處,有一方深達百丈的裂縫,其下深遂幽暗,已見虛空——這裂縫明顯有刀削斧鑿的痕跡,似是仙神所為。

麻姑臉色很不好,指著裂縫道:“這裏本是一處海底靈眼,如今靈眼已被掘走,也不知是哪個賊子幹的好事!”

羲皇嘆息:“便是此因了,靈眼毀損,對架構有傷,致五嶽偏移。我一再告知,不許挖掘靈眼,還是有人這麽做。”

麻姑領責:“是我沒有管好鏞城世,還請帝君、學士責罰。”

羲皇道:“交三百二十萬五彩石,分其余諸天一世十萬!”

這也是各世接入洪荒時就約定的,麻姑黯然點頭:“是。”

鏞城世這條海底靈眼是大脈,若是被取走精玉,直接損失就不下三、五百萬,何況靈眼本非死物,可積蘊外力而轉化為靈力,向天地散逸,是修行的根本,幾百、幾千年後,散逸出來的天地靈力何止百萬千萬?處罰雖重,比起一條大脈的損失又不算什麽了。

吳升問麻姑:“沖應真人,諸天接入洪荒不久,我觀這靈眼,深藏海底,異世合道很難查知……”

麻姑道:“我也懷疑是家裏出了內賊,準備細細查訪。”

吳升建議:“帝君,是否向諸天發出通緝令,予以懸賞?”

羲皇點頭:“可會同諸位元時正神商議。先將五嶽正位吧。”

他們飛到南嶽處,羲皇取出河圖查驗,測出準確偏移距離,鏞城世是事件首源之處,南嶽的偏移較大,有一丈五尺。

於是羲皇飛起河圖,在空中定住南嶽,麻姑取出鏞城世鎮世之寶——九轉仙桃,開始重校南嶽之位。

與其說是校定南嶽,不如說是重新鎖定鏞城世,麻姑摘下一片桃花瓣,大地便移位三尺,摘下五瓣之後,差不多就回復原位了。

只是依舊沒完,南海海底那條虛空裂縫看似愈合,實則依舊存在。

羲皇向吳升道:“再過幾日便是媧皇當值,到時再讓她來彌補,只是煉制一條這麽大的靈眼至少需半年以上,這些年她太累了,我不忍擾之,讓她多休幾個月吧。還請學士以東皇鐘抹去虛空裂縫,待合適時再行煉制一條過來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