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治水(第2/3頁)

“差不多了。”方潮平看了眼天,“若是再有五日不下雨,水位差不多能退上兩米,介時我們就可以去豐宜縣修堤了。”

能去豐宜縣,說明最險的時間就過去了,這的確是個好消息!

“方大人不愧為治水能臣。”陳延感慨,果然哪個領域都不缺能人。

方潮平搖搖頭:“此番能這麽順利把這些事情做完,並不全靠我,也靠陳大人你鼎力相助。”

陳延有些疑惑,自己並沒有參與過修堤這件事……

方潮平看他疑惑,指著堤下的百姓和民夫們,道:“以往每次修堤、改道,征集的民夫都是軟弱無力的。”

“修堤是件苦差事,從早到晚,民夫無力且易病,受過災又得病,往往還很難得到好的救治,便會死。”方潮平是個賑災大吏,生平見過的逝者無數,十分理性,說死的時候幾乎無甚波瀾,“而死亡催生恐懼。”

雖然每個修堤的人都知道,修堤很重要,但親眼看見身旁的人去世,一種悲傷會蔓延在整個堤壩上,所有人都昏昏沉沉,到最後只能靠‘手段’。

不到最後關頭,方潮平是很不想用那些血腥的鎮壓手段的,“不過這次不同,陳大人手底下的民夫都還挺有精神。”

陳延沒有居功,道:“也是豐宜縣縣令機謹,逃災帶了許多糧食,有糧草,大家不缺吃,力氣和精神都會好些。”

方潮平看了一眼陳延,發現陳延說的好像還是心裏話。

思及這段時間他聽手底下一些人說的關於陳延近期在萬昌這邊推的策,他想,這陳延的確不是居高自傲之人。

能有那樣的名聲、本領,這樣謙和的態度,令人很願與他交談。

“陳大人說的不錯,有精神的確和吃脫不了關系……但我還是覺得,此事最大功勞在你。”

“何解?”

“小陳大人這是第一次外出賑災吧?”

“是。”陳延點頭。

方大人眯起眼,似乎是在回憶往昔,“你可知以前賑災,和如今完全不同?”

“其實在你接手內城賑災事宜之後,要在城門口施稠粥和麥餅的時候,我想過要不要阻止你。”

因為以前,方大人剛出山賑災的時候,也幹過施稠粥這事兒,結果很慘烈,因為稠粥實在是太香了,那日,來城門口領賑濟的人實在太多。

多到數不勝數,因為除了外城、內城許多百姓也想著渾水摸魚,來賺一把便宜。

擠擠挨挨,在亂七八糟的搶奪之下,很多真正的饑民沒有吃到東西,甚至引發了一波小動亂。

那次動亂,還是靠武力鎮壓下來的,有一些災民逃過了無情的洪水,卻死在了同朝百姓之手……

後來,方潮平的師傅才告訴他,施粥要施半碗粥,就是打起來一勺,一辦都是水,還要在米裏放點沙子,放點黃連。

搞點難吃的,這樣還不到絕路的百姓才不至於來搶這些人的救命糧食。

“且以往,人易動亂,所以也不敢叫百姓們吃得太飽。”小範圍吵架、亂鬥,極易在極端環境下變成械鬥、大範圍沖突。

那個時候,面對那樣的環境,方潮平的師傅告訴他,要好好賑災,不能‘愛民如子’,要有自己的定位。

你是來穩住局勢的,不是這裏的‘救世主’,要賑好大災,便必須有舍小保大之心。

“然現在完全不同了,四海升平、農田豐產,這萬昌縣的百姓沒有受災,日子過得還不錯。”

而且許多人去那縣學讀過書,識字知榮辱,也不好意思到門口去搶糧,所以不管陳延發什麽飯,裏頭的人都沒意見,還覺得豐宜縣之人可憐受在,竟有憐憫之心。

有憐憫之心,足以證明這萬昌縣的人過得不錯。

“還有豐宜縣人,歲悲痛亦能交談,也是因為許多青年識得幾個字,約束了家中人,我在京聽聞這人肥增產、書塾識字的推廣都有你的手筆,這麽一看,小陳大人居功甚偉。”

陳延這麽一聽,微微有些怔愣,推行人肥耕種都是很久之前的事了……過去做的一些事,留至今日,仍有余暉。

倒有種昭示過去的種種努力,不負昨日也不負今日的感覺了。

不過感慨完,陳延還是很謹慎加了一句:“方大人此言差矣,如此說來,此番賑災功該居陛下最高才是,陛下慧眼,耕耘多年,百姓才有今日。”

這都是官場老油子說的話了,方潮平笑笑,沒再多說。

-

今日和提到了災後重建,陳延回到萬昌,就把豐宜縣的縣令叫了過來。

他了解了一下,先前豐宜的縣城本來就老、破,頗具古樸特色,平日修繕不多,城內的房子有木制的有磚的,這次泡了這麽久的水,很多屋子怕是已經不能住了人了。

陳延先前在百理曾經建過新城,對此頗有見地,便給豐宜縣令提了幾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