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開官鋪(第2/3頁)

見上鋒認可自己的提議,王縣令也是有些開心的,不過開心之余,他也有點疑惑。

這開官鋪,賣點粉糖,賣米面,這……

說起來,平光縣能消費起這些東西的人其實不多啊,不需要專門開個官鋪,莫非是府庫缺銀子,這,這陳大人想在這裏開個鋪,讓當地的豪強消費一點?

昨日還請了木家的人,這麽一想,這也不是沒可能,那他還是不提什麽米面糧油店,百姓不光顧了,反正也不是專門開給百姓的。

誰知,他這裏準備略過不提,陳延卻直接挑起了話頭。

茶香裊裊,面前的青年知府說話四平八穩,極有態勢,道:“第一家官鋪開在平光,本官亦希望王大人能分神出來,把它經營好。”

“大人放心,下官定然日日看賬。”王縣令立刻肅起來。

陳延搖搖頭,“本官叮囑王大人,並非為查賬一事,方才沒講,開此鋪,並不全為兜售米面。”

王縣令:?

他試探:“主要是兜售粉糖?”

陳延只能說,目前看了一下百理當地的官員力量,各地縣令守成有余,但在開拓、進取上,實在有許多不足。

“並非如此。”這鋪,是陳延的武器,是陳延促使平光縣這些人,從以物換物,到以錢買物的武器,“本官是希望王大人能敦促本地官鋪的夥計主持好鋪內的活動。”

所謂活動,便是官鋪內每逢五、逢十,會發放一些籌子,籌子中有空籌和中簽時籌,抽中中簽籌的百姓,可以用折扣在鋪內以極優惠的價格買上一些米面。

不過要設置一些門檻,譬如持中簽籌的人得在某一個時間點內入店,過時不候。

以及,店內除了米面糧油和粉糖,也可以售賣一些生活中不起眼,但是大家都需要的小東西,譬如鹽、碳,棉布什麽的。

王縣令聽著一套操作下來,好像明白了點什麽,又有些疑惑,但他也不好一直問,只連連應聲。

陳延又說:“那縣內的書塾裏,上課後也可每月或是每兩月考核一次,排名前列者,亦可發中簽籌。”

王縣令:“下官遵命。”

這二人一來一回,和木紮聽了後,卻目光一直落在了陳延身上。

王縣令還一知半解,他卻已了然了。

入夜,不欲參與王縣令所設的酒宴,陳延帶著隨從們在酒樓裏用餐,平光縣的酒樓還是木家開的,這裏的菜,頗有些當地的特色。

此一行人中,能與陳延同桌的人並不多,和木紮一個,從京城帶來的侍衛幾個。

介於陳延有些喜歡在飯桌上講話,是以,一杯清酒下肚,喉間略辣,他問和木紮,“下午奉茶時,木紮何以一直盯著我?”

有時候,陳延並不是那麽愛自稱本官。

不過和木紮很手裏,陳延稱我,他還是愛自稱卑職,“卑職只是驚於大人之策,深感敬佩。”

他擡手,滿目崇敬敬陳延。

陳延:“看來你看到了其中關竅?”

和木紮點頭,“先前在府衙,便拜讀過大人您的手書,也同幾個書吏一起議過錢幣之事。”那時候陳延也在府衙內‘集思廣益’過,不過收上來的大都是不太具備創設性的建議,陳延並沒有采納。

“也不算拿到關竅,只是在想大人此舉極妙。”升鬥小民,誰能不愛占便宜呢。

況且,這米面買來,就算自己不想吃,也可以加一點價格出手啊!

所以,來官鋪排隊的人,肯定絡繹不絕,但陳延又設置了限制,抽中即進,必須有錢。

那麽來抽的人,身上必須有銀子,大家都要換銀子,可以一定程度上遏制以物換物。

等人人都有銀子,人人都用銀子之後,一些民眾很快會發現,用錢買東西,比東西換東西更方便的。

但,和木紮有一疑惑,想求陳延解答。

“你說。”他看著和木紮,面帶欣賞。

陳延覺得,這書吏還年輕,肯上進人又活泛,若心裏還有野望,其實可以再讀書,努力考一功名。

百理府學風不濃,若能下一狠手,不說別的,秀才和舉人還是好考的,若和木紮能考上舉人,將來就不是止步於書吏了。

舉人,已可為一方父母官了。

“卑職在想,百姓想要錢,可錢又從何而來呢?”出身平民,和木紮對於百理民眾的困境是有些了解的,錢幣推廣不開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就是……大家沒有獲取錢的渠道。

陳延眼神一亮,“木紮的確抓住了重點,先前這縣衙裏的人或許沒有換銀子的地方,但近來應當是有的。”

他發出求知的眼神,陳延便略點了一下木家在本地收土特產之事。

第一,本地有人去農場上工,這是第一道錢幣來源。

而做工人的錢,往往會流入家眷手中,家眷要生活,開支,錢幣流轉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