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工坊(第2/3頁)

“二樹,你有沒有發現,這些百姓的關系看上去比上年好了許多?”

這一問,直接把二樹的記憶拉到了去年冬日。

去年,莊子上的百姓們剛到,雖然每天吃住、誰在一起,但他們不跟京城那邊的百姓一樣,在一起,就能很快熟絡起來。

好像,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他們都埋頭幹著活,吃飯的時候坐的地方涇渭分明,誰和誰都不說話。

“好像是。”這麽一提二樹也反應過來,“不知什麽時候就突然熟絡起來了。”

陳延看得分明,“是從他們都會說幾句官話之後。”

他突然從這件事情裏抓住了一個小點,百理宗教之間、各族之間分歧巨大,互不相通(這裏包括不通商、不通婚、不通友),會不會就有語言不通的因素?

陳延覺得,應當是有的,所以,想促進百姓互通、搬遷、互市,再細細了解一下各處的情況,推一推官話的教學,也尤為重要。

這是經濟發展、人口發展的基石,眼前就有許多真實的、來自各地,具有許多差異性和代表性的個體,陳延覺得這種機會不能浪費,便徑直往前,挑了個人在他面前站定,同他談了起來。

起先百姓們不知道陳延要幹什麽,發現官老爺紆尊和他們講話之後,幾個粗手黝黑的漢子手忙腳亂,話都說不全乎,十分磕絆,還是二樹過來緩和氣氛,加之陳延看著溫文有禮,對話才進行了下來。

兩方的談話涉及多個方面,陳延問了包括地產、民收、人口、存銀、集市等跟生活息息相關的方面。

幾個漢子講著蹩腳的話:“地產不豐,不太會種……”

“我們族靠山,不種地。”

“不談什麽收成,不過我們村還行,有些力氣的人餓不死。”

“家裏娃娃多,不過不是每個都養得活。”這其中原因很多,小娃娃喝奶,糧食緊缺,婦人要下奶得來點營養物品,若是春夏,山上的野物供著,皮毛能換些東西來,孩子就活了。

若是冬季,沒奶,小娃娃也只能吃些糊糊水,能不能活,就看天命了。

人命崩逝,陳延聽得心頭一墜,但見眾人對此習以為常,心中一嘆。即使是在這樣的和平年代裏,對於他們來說,活著依舊很艱難。

“至於集市。”一些漢子撓撓頭,“不太去,沒逛過,我們都是去賣東西,不過生意不太好。”

這點陳延有所預料,他又問:“那你們在本地集市買東西,用錢多,還是以物換物多?”

這個的答案很多樣,陳延總結了一下發現,距離百理州府近一些的地方,用錢比較多,越偏僻,越是以物換物,張小猴講:“因為,用錢買,算不通。”

不是一個族的,對於量的措辭和理解不同,花錢買東西容易出矛盾,大家一般把物品直接放在攤子上。

“……”

難以想象,現在已經是大名了,還有的地方沒統一度量衡!?

又拉了些家常後,陳延得到了許多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和二樹商量好春耕的事情之後,騎馬離開了。

這些上工的百姓這才冒頭,有的人和二樹混的稍熟,敢開口問一句,這主顧是誰?二樹想到少爺的計謀,也不遮掩,道:“我家少爺是百理府新上任的知府大人。”

此言一出,在場之人無不驚呼,竟是知府?

“知府大人竟然這樣平易近人……”

議論聲嘈雜,大家都不敢置信,二樹順路又宣布了春耕的消息,“春耕在即,近日大家可能會多幹些活,大人說了,春耕的3月和4月,每人漲200錢的工錢。”

登時,大家的臉上充滿了幹勁。多幹少幹,那不都是幹嗎!錢能多!怕什麽!

而且,春耕的話至少得7月、8月才能收尾吧!又能多領兩個月的工錢了!一個中午,好消息接二連三,大家的幹勁十足,是前所未有的快樂。

而這邊,匆匆趕回府城的陳延揉了揉額頭,叫來了府中辦事較穩的劉師爺。

這位劉師爺是個臉僵之人,雖是舉人,但因為不會擺好臉,年少時在京內也沒謀到什麽好差,娶了個百理府的妻子,後來仕途不順,兜兜轉轉跟著前任知府來到此地,做了個老師爺。

他不太擅長謀劃,但的確是個做落實事的人,不搞虛頭巴腦,也曾想在一府之地施展自己的抱負,然而——

人欲勤,上官怠。

他也逐漸自我放逐了,直到新的知府前來!

陳延陳大人!他曾從朝廷的邸報上看過他的名字,年紀輕輕、出身農家,身負大功勞的清廉官。外放,肯定是來做實事的吧?

他滿懷期待,陳大人也果然如他預料的那樣,人落地之後就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昔日裏懶散的府衙被他整頓得令人耳目一新。

人人有事做,他也不愛擺官架子,不搞虛禮,排班什麽的張弛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