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翰林院棋局(第2/3頁)

他要做實權者。

於是,在這群人翹首以盼等待著進宮的日子裏,陳延在書房裏重新拿了一本空白冊子,開了一本《當代實用建議指南》,從腦子裏搜腸刮肚,挑選一些後世已經實踐過,用在本代有用,但不至於太跨時代的東西。

一個就是許多穿越文裏都會描寫的表格。

其實表格在本朝已有雛形,不過大都運用在賬本上,陳延就當代所用的表格進行了一些改善,重新規劃了表頭、表格板式這些東西。

看著的確幹凈整潔了許多,但這也就是個細節建議。

他決定第二步還是決定著眼於研究古代王朝興盛與否的根。

從根子深究,要讓民眾發展、開智,必須解放生產力,得到大量的糧食,那麽是不是可以思考一下,大名百姓的主要食物來源是否單一?

他走過了幾個州府,發現大家還是以種植五谷為主,而且有些地區並不考慮‘因地制宜’四個字,明明當地更適合種植根莖類植物,還是有大批的田地種了五谷,以至收成並不理想。

還有,西北許多地區的土壤十分肥沃,但由於地廣人稀,開墾的土地十分有限,竟然有地空在那裏!這不是極度浪費嗎?

陳延從後世經常看到移民,本朝也會有災民遷徙,那是否可以組織一些受災地區的民眾遷徙然後集中墾地種糧呢?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信息’的不流通。

有些發達的地區的農人,會研究一年四季,如何才能不讓地空著,如何最大程度合理化種植,施肥、追肥,有的還在純純靠天吃飯,是不是可以共享一下呢?

就像昔日的稷下學宮招攬名士三千,百家爭鳴,今日聖上是否可以效仿前人,招攬經驗豐富的種地之人,因地制宜研究如何種地?

埋頭苦幹不如細心研究,得一人研究成果,便可造福一方千萬百姓。

這不是能一眼就看到效果的東西,但一旦有了成果,必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陳延覺得這個,陛下應該會感興趣。

接著就還有一些不是很成熟的圖紙,因為他不是工科的,對某些利民圖紙也僅有史書上簡短的描述,看來以後得找機會去一去工部,看看能不能讓工匠朝著他腦子裏的想法研究。

農業發展了,解放生產力的同時也能多種植經濟作物,到時候整個商業水平上去,也許還能效仿宋朝,資本主義社會稍萌芽,再在那樣的基礎上發展科技、科學。

時代的發展是躍進性的,說不定將來在有生之年,他也能見一見後世十幾世紀的場景呢。

想遠了,陳延擱下筆,打了自己兩下。

不可發散,不可妄念,要記住,自己還是處於封建時代,要管住自己的思想,謹言慎行之。

-

《當代建議》一書整理告一段落後,陳延又去藏書閣充電了,在看書的過程中,他聽聞陛下有口諭贊什麽什麽講史者,特意差人來翰林院派賞了。

天子賞翰林院學士、編修,這是常有的事,一般不會賞金銀(太俗),以筆墨灑金貼、孤本及折扇這種沾點文墨又帶著上位者青睞的物品為主。

但這樣的賞,一般只給寵臣。

陳延拍怕身上的灰從藏書閣裏出來,十分好奇,李思齊沒跟他講,應該不是他,越過他,是誰雀屏中選了?竟然還得了天子青睞?

總不可能是王狀元和宋榜眼二人去了面聖,得了青眼吧。

他從翰林院主路旁走過後,把他倆否了,氣沖沖的,一看不像是有好事的樣子。

回內室,他好奇,就去問了一下李思齊,“哪位庶吉士,這麽沉得住氣,不聲不響就得了——”

李思齊在搖頭。

“不是庶吉士?也不是你,路上我看見那兩人,也不是,怎的,這也不是,那也不是,到底是誰?”

李思齊道:“是學士。”

陳延:!?

誰也沒有想到,拿到這個‘大餅’的,居然是給他們傳消息的侍讀學士。

“且有人看見了學士的書稿,說那……集各家之精華,博采眾長呢。”和每個人的稿子都沾點邊。

竟然被學士摘桃子了,“怪不得這麽長時間沒動靜……”

等等,陳延忽然想起,“我方才從藏書閣裏出來,王兄和宋兄怒氣沖沖往學士那邊跑了。”

李思齊拿著毛筆的手頓住了,“不會吧,他二人難不成想去找學士理論?”

俗語雲,官大一級壓死人,就像翰林院檢討是編修的副手,修史負責搭把手、校對錯別字,必要的時候也得參與進來,但署不署名看編修一樣。翰林院的編修,也僅是學士的副手而已。

從文學常理上來說,學士參考眾人的手稿不對,但從‘職場、官場’上來說,這些人都是學士手底下的,這些人的作品也都是‘學士指導產生’的,用這些文稿來寫一篇文章,何錯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