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建房(第2/3頁)

王寶山又說:“冬日不易蓋房與天寒地凍脫不開幹系,若能讓周邊熱乎點,倒不會太礙事。”

他的話音剛落,王寶興就有了主意。

王寶興交遊廣闊,年輕時在縣城念書,有位同窗家裏就曾在冬日建過房屋。

聽聞同窗他父親打算娶二房,那二房性子不是好相與的,嫁過來之前先讓爹娘跟男方家裏說要有個新院子住。

那時候已經是冬天,開春就得把二房太太娶過來,同窗家裏只好著急忙慌雇匠人施工。

匠人們怕糯米汁被凍住,所以用溫熱或者熱水攪拌它,用它粘連磚塊,同時,剛建好的那部分也不能放置不管,據說同窗家用了個叫“火龍”的玩意。

王寶興沒有親眼見過,大致猜測所謂的“火龍”應當在蓋好的墻周遭挖洞生火,從而讓剛砌好的墻不至於被凍住,同時可以使它更快變幹。

王寶興把自己知道的說給族人們聽,許多人覺得有理,想試試這個法子。

除卻少數沉得住氣的,隊伍裏大多數人都希望趕快有自己的房屋住。

在他們眼裏,房屋僅次於土地,人活著不就為了有口飯吃、有間房住,現在手頭好不容易有了銀錢,加上世道如此混亂,他們無比渴望快點建房安家。

王家村裏的村民都見識過族長家裏的青磚大瓦房,以前就格外眼熱,現在手裏有銀子,他也能住進氣派的磚瓦房裏頭啦。

王寶山回來說起時,木槿才知道建房子的事。

她對建築一知半解,卻同樣清楚外頭上凍,著實不好建房屋。

聽見閨女的顧慮,王寶興笑道:“不要緊,你二伯說燒火龍就成,縱使麻煩些,卻照樣能建好房屋。”

王寶山又與家人說起何為“火龍”。

木槿聽完便沒有再問。

雖然和現代科技水平和制造業水平相比,古代的技術水平很低,然而古代人民的智慧仍舊不可小覷。

正因為他們的發明創造,才有了輝煌的中華文明,才有了後世發展的根基。

所以,作為建築行業的門外漢,木槿毅然決然選擇相信身邊人的做法。

瞧族人們的意思,他們照舊想跟原先的鄰居挨著,倒不必擔心位置的問題。

若想一塊蓋房,肯定不成,統共那麽些人,即使再雇幾個匠人,照樣沒辦法一塊開工。

所以只能挨個來。

眾人圍成個圈,商討先建誰家的,即使沒有爭執到面紅耳赤,中間卻少不了口舌之爭。

人人都想先蓋自己家的。

也有人感念王寶興的恩德,主動提出先給族長建房。

最後,還是王寶興拍板:“兩戶兩戶來,就按往日的位置,從村口到裏頭的順序來。”

這是要先建劉福貴家的了。

劉家人聽見之後,自然喜笑顏開,高興到不行。

等到王寶山家和木槿家,卻有不少爭執。

按照王寶山和王李氏的意思,木槿跟家裏人一道住就成,如此既能節省銀子,又方便家裏人照看她們母子三人。

在王寶山的眼裏,就算閨女有些銀錢,家裏沒有男人掙錢,她一個人指定沒有進項,到時候少不得坐吃山空,若跟家裏住,既能節省建房屋的銀子,平常吃穿又格外方便,何必非要往外頭去住。

木槿想跟家裏挨近些,然而不能住到一處。

現在爹娘還在,尚能照拂她,包括周氏在經歷過生死考驗之後也給木槿和雙胞胎提供過不少幫助,但崇武往後還要娶妻生子,等兩個孩子再大些,家裏不光不夠住,說不準還會產生更多摩擦,崇文崇武還有她遲早要分家。

遠香近臭的道理不管古代亦或現代都能行得通。

與其被動應對,還不如現在就分割清楚,既能給自己留足更多的私人空間,也能避免分家時候的摩擦。

木槿對王寶山說:“爹,我是如此想的……”

王寶山至少需要蓋五間正房,他和王李氏住一間,崇文崇武分別一間,中間留好兩間做客廳,平日吃飯織布等等都要那裏。

至於木槿,則瞅準了隔壁的位置。

她打算緊挨著家裏也建五間青磚大瓦房,一間自己住,留兩間做客廳,剩余的兩間就留給如意吉祥住。

孩子一天一個樣,等到了七八歲,少不得需要有自己的房間。

而且她沒有再嫁的打算,並非為誰守節,而是活著就已經十分艱難,委實沒有力氣重新經營家庭。

亂世裏面包最重要,至於愛情,那是吃飽喝足之後才有資格去考慮的。

所以,她必須趁這個功夫有座自己的宅子。

“若您跟我娘不放心,就在院墻裏開扇小門,如此跟住一塊沒什麽區別。”

亂世裏,女性獨自帶兩個孩子肯定不安全,在圍墻中間留扇小門的話,既擁有了私人空間又能保證人身安全,絕對是個萬全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