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封山(第2/4頁)

他家把糯米粉和雜糧摻和著做疙瘩湯,光王寶根就喝了五碗下去。

要擱往年,王寶根只把疙瘩湯當尋常食物,誰能想到它到逃荒路上居然成為難得的美味。

旁邊的荷花和她娘也喝了三碗。

至於荷花她弟弟,才十來歲,正值貪吃的年紀,他跟著大人吃了好幾個月糯米粉,好不容易吃到疙瘩湯,吃的又快又急,最後把自己給撐到了。

最後被他爹帶到山洞外頭吐了一頓才好。

王寶根看向被吐了一地的疙瘩湯,眼裏充滿心疼的情緒。

好些人連糧食都沒得吃,兒子一下子浪費這麽多糧食,他不心疼才奇怪。

孩子跟著出來逃荒,早就懂點事,曉得自己給家裏浪費了糧食,始終低頭不敢看爹娘的臉色。

王寶根婆娘悄悄留出碗疙瘩湯來。

兒子剛吐了,沒法子吃東西,眼下他肚子裏沒幾粒米,等會兒肯定會餓,她得提前備好吃食給兒子。

等車隊裏每戶人家吃飽喝足,已經入夜,好些人吃飽肚子不想動彈,就躺在鋪好的被褥裏。

嘴裏不忘感嘆:“若日日像今天般能吃飽喝足就好了。”

誰不想呢?

底層平民不像士人有兼濟天下的宏大理想,對於他們來說能吃飽飯、能活下去就足夠艱難,吃飽喝足活著是許多人究其一生無法達到的目標。

可天災人禍接踵而至,上天連最簡單的願望都無法滿足他們。

——

木槿跟王李氏和周氏等人一道出去解手,外面的冰雹已經停下來,地面上積累著不厚不薄的冰層。

氣溫卻在不斷下降。

木槿凍的直跺腳。

誰能想到一天之內外面的環境直接從酷暑過渡到寒冬,連個準備都不留給人。

車隊憑借分工合作成功找到棲身之所,可外面很多是幾個人、十幾個人的災民,他們大多只穿著單衣,想要從這樣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恐怕極難。

回來時,木槿還把此前王寶山放到外面的木桶拎進山洞。

由於外面氣溫太低,水桶裏面照舊結冰,毫無融化的跡象。

聽說外面冰雹停下來,王寶山道:“那就好,停下來就好,咱們明日能接著趕路。”

然而他想繼續趕路的話願望終究落空。

夜裏睡的太沉,感覺不到外面如何,而值夜的幾人坐在木板車上,頂多往山洞口探頭瞅瞅,並未察覺外面發生的巨大變化。

直到早晨醒來,大夥收拾鋪蓋準備出發之際,才發現一夜之間外面已經變了天。

昨日還是光禿禿的土黃、色,現在出去看,已經是白雪皚皚的模樣。

而雪還在不停下著。

如果不是正處於逃荒途中,如果她的身份不是災民,木槿或許會覺得在山間觀雪是件很美好的事情。

但她現在只剩下心急。

接下來三四裏路皆為曲折陡峭的山路,正常時候趕路還要格外注意,生怕一個不小心摔倒或者滑下去。

在大雪封山之際走山路,無疑能和不要命劃等號。

尤其大家還帶著許多家當,導致發生危險的概率更大。

有婦人直接掉眼淚。

老天爺咋就不給他們活路!

山洞裏被哭喊聲、抱怨聲、抽泣聲所包圍,每個人都充滿悲觀的情緒。

作為整個車隊領頭羊的王寶興愁眉不展,望著外頭的積雪不住嘆氣。

且不說路好不好走,就是現在還下著雪,天天在雪地裏要把人給凍死。

所以無論如何他們也沒辦法離開。

木槿看著愁眉苦臉的爹娘,安慰說:“大雪封山不一定是壞事,咱們車隊裏每家都有幾千斤糧食,就算呆在山裏不出去,省著也能吃個兩年,正好趁這幾日把身子養好,免得路上常常感覺身子不濟。”

她說話聲比以往略大,顯然不止說給王寶山和王李氏聽。

木槿同樣盼望能早些上路,畢竟路上充滿變數,古代不像現代適合四處漂泊,對他們來說,要想有好日子,只能早點找個安定富足的地方安頓下來。

可大雪已經封山,即使說再多抱怨的話也無濟於事,只會加倍制造恐慌,然後使隊伍中的士氣下降,木槿唯有換個角度去安慰痛苦無奈的族人們。

隊伍中的老弱婦孺時常有暈倒在半路上的,有的青壯年漢子也因為每日太過勞累而身體受損,隊伍可以說是人馬俱疲。

如果沒辦法在一個月半個月抵達目的地,隊伍中遲早會有人撐不住。

所以木槿的話不止胡謅,她當真這般想。

聽見木槿的話,山洞裏的哭嚎聲漸漸止住,反而多了竊竊私語聲。

不少人腦袋轉過彎來:“反正俺有糧食,俺啥都不怕!”

當初遇見糯米磚時,他把木板車上裝的滿滿的,直到上面再也裝不下,估摸著得有個三四千斤。即便路上消耗不少,後面省著吃也夠全家人吃個一兩年,只要還有水,封在山裏又怎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