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教小孩和尋場館(第3/3頁)

我中國人之理想、希望、志氣、血性,皆可於良師益友中觀見、習染、傳遞、發揚。因此,人生於世怎可不在世中覓良師益友?

英國哲學家鮑桑葵曾發一言:當下之我也,並非吾之父母於某時某地所生之我,而是結識益友並受其影響之我,是受良師諍諍教誨之我,是受一身經歷啟迪之我。

中華一輩輩的英烈先人,亦如在爐中鍛造之銅丸,我輩何妨將一身放在社會銅爐鍛造,結交五洲四海之師友受其影響,日復一日變成適應社會、並引領潮流之新新人類?

……

——————

珍卿只是給晚輩寫家信,雖然自己寫到動感情,也實在料不到,元禮、小莊覺得信中錚錚良言,著實振聾發聵、感人肺腑,趙小莊直接把信改了名字,叫《易宣元先生勸人交良友書》,又將信中稱呼名字略改動,將此信先在賓大《英文月報》上登載,翌日,賓省華人報紙紛紛轉載,先在華人中引起極大反響。

後因文章熱度著實驚人,又譯成英文登上本地報紙。登上隔壁紐約省的《世界報》時,哥大的荀學姐給珍卿寄報紙,珍卿才意識到擴散開了,這時波士頓的《寰宇報》亦轉載。這些洋人報紙從價值角度,議論中國新青年的新交友觀,頗有人感嘆中國青年朝氣蓬勃。

因此,華人界刮起新一波“易宣元熱”,珍卿少時在國內寫的長文短章,在杜教授等長輩熱心下出的文集,此番在本邦華人中間又熱銷一波。

杜教授也來信矜誇,說最近總有人來拜訪他,舊朋友新朋友多得不得了,羨慕他“有女如此,夫復何求”,贊嘆他“教女有方,勝過十兒”。還有些非常頑固的遺老遺少,竟然也登杜教授這新派人物的門,說他女兒雖然只是年輕女流,其智識、胸襟、志向、境界,老朽之輩何止自嘆弗如,其他後輩就更加難望項背,說把珍卿作為年輕一代楷模,他們欣然贊成。

而這篇新鮮出爐的交友文章,三家唱片公司爭相要做留聲片,因當代青年多以易先生為偶像,常常要看她的文章砥礪志氣,常常要聽她的文章才能入睡。

據洋洋得意的杜教授說,一直參與教材編寫的彭壽曾叔叔,揚言要改編這篇文章加入語文教材,叫杜教授問珍卿自己的意思。

中國人對易宣元先生的狂熱,引起歐美人和東洋人的注意,湊熱鬧地研究起中國新一代偶像。研究一番竟發現易先生是女性,坊間有她層有不窮的奇聞逸事,竟然還有好事之徒竟給“易宣元”作傳。本邦的媒體道聽途說,又熱衷於戲說演繹,給易宣元編造奇奇怪怪的故事,知情者看了都哭笑不得。

不過有件意料之中的事,珍卿來美後結識不少新朋友,馬甲常在掉與不掉之間。最近看易先生文集的人多了,珍卿的某一些新朋友,發現易先生的文章有與Iris重合的,再加上易先生曝露出來本姓是杜,然後好些朋友高興瘋了。

然而感覺是弊大於利的,來此拜訪交往的人愈發多而雜,漸漸有不堪其擾之勢。若非珍卿為忙畫展老在外面,恐怕閑暇時間都得接待拜訪者,一丁點正事也別想幹了。

作者有話說:

有點煩,老發這麽多,很快存稿就沒了,但是不發又太突兀。現在真是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