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漁樵問對(第2/2頁)

作為一個合格的研究華夏歷史的學者,夏平安的歷史地理學的功底異常深厚,所以他在仔細辨認了一下遠處那山脈的形狀走向再結合自己眼前的這條大河的方位之後,立刻就知道自己在什麽地方——遠處那山是熊耳山,位於秦嶺東段,是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分界嶺,眼前這條大河應該就是伊水。

熊耳山,伊水,釣魚的人,就在夏平安正在腦子裏把這幾個元素串聯在一起在思考眼前這個場景意義的時候,一個挑著柴的樵夫已經從旁邊的山路上走了過來,剛好來到了河邊,看到這裏有幾塊大青石,地勢平坦又涼快,於是就把挑著的柴放在了青石上,自己也在旁邊坐下休息,看了正在釣魚的夏平安兩眼,就主動開口搭話,“魚可鉤取乎?”

在樵夫開口的瞬間,夏平安心中微微一震,他已經明白了這個場景是什麽,這是邵康節所寫的著名的《漁樵問對》的場景,這《漁樵問對》通過樵子問、漁父答的方式,將天地、萬物、人事、社會歸之於易理,並加以詮釋,可謂華夏古代探討易理與人類終極哲學問題的千古奇文,對後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而這《漁樵問對》也是邵康節留給後世的諸多文明瑰寶之一。

腦海中閃電一樣閃過關於這《漁樵問對》的種種之後,夏平安立刻就開口回答了樵夫的問題,“然!”

那樵夫又問道,“鉤非餌可乎?”

“否!”夏平安回答。

樵夫繼續問,“非鉤也,餌也。魚利食而見害,人利魚而蒙利,其利同也,其害異也。敢問何故?”

夏平安沉吟片刻,就回答道,“子樵者也,與吾異治,安得侵吾事乎?然亦可以為子試言之。彼之利,猶此之利也;彼之害,亦猶此之害也。子知其小,未知其大。魚之利食,吾亦利乎食也;魚之害食,吾亦害乎食也……”

隨著那樵夫的不斷提問,夏平安的不斷回答,侃侃而談,不到半個小時,這《漁樵問對》就全部完成。

“吾聞古有伏羲,今日如睹其面焉。”樵夫最後對夏平安說了一句,然後行了一禮,隨後就挑著擔子離開了。

……

眼前的世界粉碎,夏平安一恍惚,整個人就已經出現在了第一層的祭壇之上,進入了第一層的光幕,之前的那個老者,就是被困在這裏。

泌珞呢?

夏平安看了看,祭壇的第一層除了自己,什麽人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