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 巨變(第2/2頁)

“有朋自遠方來中的有,非有無、持有之‘有’,乃《左傳》‘是不有寡君也’之‘有’,‘友’之通假也,何謂‘友’?‘同志為友’,甲骨文中,‘友’為雙手並列,為共同的志向而聯手、而互助合作志向相同者也,此句之友,亦指其他立志成為聖人的君子!”

“朋者,鳳之古字,為鳳凰也,朋自遠方者,有鳳來儀也,《尚書·益稷》之中‘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實本於此,儀者,法度也,遠在此不獨指方向,亦指時間,更指華夏文明之脈流,聖人之道不是憑空而起,而是源遠而流長!”

“方,非方向之類,而是‘旁’之通假,廣大的意思。《尚書·立政》,‘方行天下,至於海表’,既為此方,自者,依舊、依然也,來者,由彼至此、由遠及近,浩浩湯湯,如日之東升、海之潮回,天地浩然正氣升騰之景象也。聖人之道,大道流行,其遠矣,其方矣。樂者,非快樂之樂,是而是聲樂之樂,簫韶九成,盛世之象”

“綜上述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此句意思為,君子,為共同的志向而聯手,為共成聖人之道而同行,如人中之鳳,依舊、依然,乘天地之正氣,源遠而流長、浩瀚而廣大,由彼至此、由遠及近,如日之東升、海之潮回,將聖人之道披之六合、播於八方,法度之,教化之,成就聖人之道彰顯之天下,這才是君子締造的盛世之象,為君子之樂也!”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此句乃乘上兩句,此人亦指那些不能‘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的蕓蕓眾生,知者,通智,乃智慧之意,人不知,既為那些不能‘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的蕓蕓眾生沒有智慧,慍則為郁結之意,就是《孔子家語》有‘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的慍,不慍者,是使之不慍也,無智者為慍,有智者為不慍,不行聖人之道既為慍,行聖人之道既為不慍。此句意思,既為真正的君子,行聖人之道,要如‘南風之熏’般地熏染那些沒有智慧,不知道聖人之道的人,把無智之人教化為有智之人,要使世之不慍,創造和諧大同的世界,如此,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君子,才是真正行聖人之道,此既為我華夏文明與儒者之神聖使命也!”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此句三個不亦,為《論語》之精神,也是儒學之總綱,學而時習之,言天,有朋自遠方來,言地,人不知而不慍,言人,聖人者,必聖其時、必聖其地、必聖其人,復聖它時、復聖它地、復聖它人也,此三個不亦,既為儒家之天地人也!”

“此句放在《論語》第 一 章第一句,乃開宗明義,開門見山,闡述華夏精神,聖人大道,君子之行,儒者之綱,既為此理!”

夏平安理字一說完,天空之中的諸天萬聖,同時稽首,他身後的那根巨柱上,一下子大放光芒,金光燦燦,其柱一下子由石化金,秘密壇城神殿之中的那些雕塑一下子就都震顫起來,燧人氏,有巢氏,神農氏那三顆築基界珠的雕塑,各射出一道光華,照在這巨柱之上,這金色的巨柱上,除了文字之外,就逐漸浮現出燧人氏,有巢氏,神農氏等人的歷史雕塑……

還不斷有神殿之中的雕塑光華朝著這巨柱上射過來。

一道天光照在夏平安的頭頂,夏平安整個人就被一道光華給包圍了,整個人暖洋洋的,就像徜徉在大道的源流之中。

……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夏平安一下子睜開了眼睛。

他還是在密室之中。

他檢查了一下自己的身體,身體不僅毫無異常,而且精力澎湃,在經過強大的神力灌頂洗髓之後,就像換了一個身體一樣。

不僅如此,夏平安突然發現,自己的腦袋裏多了很多東西,那是聖師的灌頂秘法。

夏平安連忙進入自己的秘密壇城,神殿中蒼穹藻井內的神力直接暴增360點。

而秘密壇城中聖師堂中第一根金色的巨柱上,整整多了64副浮雕。

自己只是講了第一根巨柱上的32個字而已,為聖人正名。

32個字,64副浮雕,一字兩浮雕,這也就意味著,自己此刻已經掌握了整整64顆界珠的灌頂秘法。

這樣的聖師,不知道元丘世界有沒有?夏平安吞了一口口水,要是別人知道自己有這樣的能力,會不會把自己拿去切片了?

夏平安正在發愣,就感覺腳下的大地震動了起來,隱隱可以聽到外面傳來的轟鳴之聲,不死城中似乎有什麽大動靜,他這才連忙起身離開了密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