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第2/2頁)

好在踏弩和手弩的殺傷力足夠大,更何況菟裘鳩不僅寫信給章邯調兵,順便還弄出了兩輛投石車。

按照菟裘鳩的想法,投石車搭配黑火藥,那就是超遠程的大殺器。

唯一比較麻煩的就是需要控制黑火藥的引信,不能在扔過去的過程中被風吹滅,也不能太長或者太短,太長容易落地還沒爆炸,太短容易在半空引爆。

倉促之間,也只能讓下面的人先去嘗試一下積累經驗。

然而到了嬴華璋手裏,他壓根就沒用投石車扔黑火藥,而是讓人弄了一些生石灰直接裝在麻袋裏面,用投石車直接投擲過去。

這些生石灰若是直接砸在地上會揚起巨大的煙塵,而若是被敵人砍破麻袋則會有大量的生石灰落在身上。

只是生石灰粘到身上或許沒什麽,但這些生石灰一旦遇到水就會產生足以將人燙傷的熱量。

嬴華璋在扔完生石灰覺得差不多之後就開始開始讓人潑水,那些落在地上的生石灰遇到水之後簡直就成了一個石灰池,但凡有人從上面走過都要被傷到。

不得不說,結果讓他還是很滿意的,雖然並不能真正的殺人,但減員效果不必黑火藥差很多。

最主要的是生石灰比起另外兩種材料要稍微便宜一些,也算是節省開支。

只是這個方法也不能多用,因為西域缺水,要不是前兩天下雨他讓人裝了許多雨水也不敢這麽揮霍。

而三國的聯軍也被他這一手嚇的夠嗆。

生石灰造成的創傷比之黑火藥也不差哪裏去,燒傷面積大的人雖然還活著,但一個個人不人鬼不鬼的模樣對承受能力是個巨大的挑戰。

只可惜上位者不會管這些,他們只會要求士兵繼續進攻。

用張良的話說就是連生石灰這種手段都用了出來,對方已經被逼上絕路,只要扛過這一波,努努力就能打敗秦軍。

國王們信了,只是他們都沒有意識到張良是在偷換概念。

就算他們打敗了嬴華璋,也不過是打敗了夏郡的兵馬,真正屬於大秦的精銳還在路上。

而他們以為打敗了這支秦軍就等於打敗了大秦,畢竟在他們眼中,擁有幾萬精銳的國家已經很厲害,自然沒辦法想象動不動就調動十來萬軍隊的國家是什麽概念。

另外一邊的嬴華璋在發現對方不僅沒有退縮甚至還開始猛攻的時候微微一笑:“入套了。”

用生石灰的確是他想節約的表現,但他也預料到用出來之後對面的反應。

那幾個國王或許察覺不出來,但張良肯定會借機生事。

當然也是通過這一點他再一次確認張良還在這裏,只是不知道具體在哪個國家而已,既然如此那就速戰速決。

嬴華璋十分大膽地直接分兵,他領一路,章邯一路,劉季一路,三路人馬以包抄之勢強攻。

張良想的沒錯,人數多的確有用,只不過在之前那一撥削弱之後,人數上的差距已經不那麽大,最主要的是秦軍這邊還有許多陣法沒用出來呢。

菟裘鳩這些年沒有再研究過什麽陣法,但他弄出來的那些陣法足以讓人在其基礎之上進行各種變幻。

陣法能夠最大程度發揮個體的戰鬥力,或者說是讓個體融為一個整體,又哪裏是散兵遊勇能夠比得了的?

當然哪怕如此,嬴華璋也不敢說自己必贏。

可無論是他還是章邯、劉季,在帶兵打過去的時候只覺得對面好像跟紙糊的一樣,壓根就沒辦法組織起像樣的反抗。

是西域士兵太弱了?不,是因為這些士兵的數量跟之前所說的五六萬差得遠,最多也就是一兩萬的程度。

中原尚未統一的時候,各國打仗的確喜歡報虛數,十萬兵馬說成三十萬也是常有的事情,只是西域這邊似乎沒有這種習慣。

嬴華璋保持著警惕一路打入烏孫國都,卻並未發現張良的蹤跡,不僅是他,章邯和劉季也都沒有抓到對方。

而在審問之後,嬴華璋推測出張良應該是奉命率領了一隊人馬負責策應,然而應當策應的人卻不知道去了哪裏。

那麽為什麽聯軍的士兵少了那麽多似乎也有了答案。

嬴華璋預感張良帶著那麽多人走肯定不會再次隱藏行跡,必然是要反撲的。

果不其然,沒過多久,他就損失了兩個斥候。

同時還傳來了消息——張良建立韓國擁立菟裘鳩為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