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暗潮

當今天下,正教有三,儒道釋三家並行,不論是官場還是民間,亦或是修行界,這三教都是妥妥的領頭羊。

其中,佛門在中土的歷史最短,因為這是個外來教派,傳入中土之後,又在不斷地學習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可以說,中土的佛門,已經和西域的佛門不是同一個佛門了。

也正因為吸收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佛門在中土的發展也越發壯大,上到王公貴族,下到販夫走卒,信佛者不計其數。

而修行界,佛門僧人也是非常強大的一支力量,和儒道兩家並列,實際上也隱隱有壓過道門,成為第一的氣象。

這是因為道門比較低調,道門諸多道統,大多數都奉行低調的行事作風。

不把人逼急了,你都不知道人家有多厲害。

總之,明面上的佛門,勢力之大,絕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

可以說,滅一個王朝的難度,遠不如滅佛門的難度。

但這日,雞鳴寺方丈空聞大師頌念經文時,忽然心中有感。

佛劫四起,妖孽叢生。

空聞大師也沒想到,佛門發展勢頭正好,怎麽就有了佛劫。

但這事他既然心有所感,便說明這是來自上天的指示,也是佛祖的庇護,為他送來天機。

既然如此,此事自當好好面對。

佛門處理問題的方式當然不是現在就去找出佛劫的根源,然後去滅了它,而是選擇去尋找應劫之人,帶領佛門,渡過佛劫。

這一定是上天對佛門的考驗!

空聞大師確信這一點,馬上便去聯系各路高僧,共商大事。

既然是佛劫,便不會是雞鳴寺一座寺廟的事情,各個佛寺之間,需要加強合作,共度難關。

一時間,修行界暗流洶湧。

至於朝堂之上的變故,那就更是驚天動地。

顧思明得知自己被皇帝懲罰,全家流放越州,而皇帝已經罪己退位,不戰而降,不禁老淚縱橫。

“吾有三罪,未能除蕭昭,復漢土,守國祚,今日吾當身死,爾等自去越州,勿復顧北。”

說罷,身子骨已經不怎麽硬朗的顧思明溘然長逝,顧家上下皆悲傷泣涕,但還未給顧思明入葬,皇帝的人便到了相府,驅趕顧家的人離開建康,發配越州貧苦之地。

可憐顧思明一身效忠於皇帝,沒想到臨死了竟面對這種局面,顧家子孫不乏含怒痛罵者,只有一個少女滿臉平靜,既不哭,也不鬧,更沒有像其他人一樣怒罵蕭潛。

房梁之上,陸元化是眼睜睜看著老友身死的,此時他也不禁心中悵然。

顧思明已經是油盡燈枯,知道蕭潛真的沒有動用一兵一卒就直接投降了,更是氣得半死。

但他到死的時候,也沒有怪過皇帝一句,只怪自己有罪。

為人臣者,當如顧思明。

至於顧家兒郎痛恨蕭潛,這也是應有之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把局勢看得清楚。

如陸元化,若非他見過蕭潛一面,也會覺得這皇帝當真是昏聵至極,但現在,他多少還是明白了蕭潛的一番苦心。

如今的局面,梁王奪得天下幾乎是定局,蕭潛抵抗也就是多增加一些傷亡罷了。

他能果斷投降,保住了更多人的性命,已經算的上是英明,而後,他痛罵忠於自己的臣子,當然是想給他們一個能投靠新朝的台階下。

任何一個曾經忠於蕭潛的人,都可以轉過頭去倒向蕭昭。

至於顧家,除了流放能有機會保顧家上下的性命,基本沒有別的辦法了。

蕭潛這是陽謀,哪怕蕭昭知道蕭潛打的什麽算盤,也不好繼續對前朝老臣趕盡殺絕,本來就是造反的事情,能少點殺戮就坐穩位置,他也沒必要非得去讓自己的皇位沾上太多的鮮血。

而世間又有幾個皇帝願意拿自己的名聲去保全臣子性命的呢?

光這一點,就足夠讓陸元化感動了。

只可惜,蕭潛雖有明君的潛質,卻沒有明君的命運,天命不在他。

陸元化不忍再去聽顧家的人怒罵蕭潛,他作為知情人,也不好說穿真相,免得產生變數。

他飛身落在顧家大門前,清風吹拂著他的衣擺,讓他看起來頗具仙風道骨。

他沒有收斂自己一品強者的氣息,一時間,庭院之中枯木逢春,長出新芽,牡丹爭相開放,在這秋風蕭瑟的時候,顧府還能滿院花紅。

如此氣象,一看便知道是有貴客登門。

負責押送顧家上下南下的差役統領連忙問道:“不知先生尊姓大名,此來顧府,所為何事?”

“山人陸元化,受人之托,收故友之孫為徒。”

一聽到陸元化的名字,在場眾人都齊刷刷地倒吸了一口冷氣。

陸元化那可是當世大儒,也不知道有多少門人弟子,這樣的人物,就算是皇帝見了,都得以禮相待,更別說他們這些卑賤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