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七章 在牢房裏處理國事(第2/3頁)

答亦的話,其實就是隔幹台吉的意思。

既然也先要抓人,那麽作為賽刊王,隔幹台吉自然可以提議赦免王復的罪行。

甭管王復有什麽罪行,赦免之後,康宮的‘牢房’二字,就可以摘牌了。

那麽康宮摘牌之後,就成為了康國的政治中心。

阿史那合霍作為康國公名義上的老丈人,突厥部的特勤,開口說道:“我同意,這無緣無故,為什麽要抓王咨政?和碩萬戶,你來解釋下,王咨政,到底犯了哪條法要抓人?!”

“當年在咨政大院的穹頂禮堂,瓦剌諸部和我突厥、烏茲別克、蒙古的咨政大夫簽訂的六十四條,是不作數了嗎?”

當年咨政院的建立,是簽訂了一份六十四條的大憲章,這六十四條裏面,就有規定,咨政大夫被捕,需要對所有咨政大夫揭露其罪行,並且將罪證公之於眾。

伯顏帖木兒面色數變,厲聲說道:“合霍!難道我瓦剌抓人,還要聽你的話不成?”

“王下了命令,我們自然要執行,這也是當年六十四條裏的內容!不矛盾,也不沖突,少在這裏胡攪蠻纏,不分輕重!”

阿史那合霍猛地站了起來,王復咳嗽了兩聲,所有人便安靜了下來。

王復看著阿史那合霍說道:“坐下說話,穹頂禮堂不得失禮,否則糾儀官要負責糾儀的。”

從發言上來看,王復的話,是偏向了伯顏帖木兒的主張,也就是支持和碩帶領怯薛軍拿人是合理的這一主張。

但是這在坐的咨政大夫仔細一想,這麽大的康宮都是伯顏帖木兒負責復建,而幫王復搬家的則是和碩。

瓦剌人的態度其實非常明顯了,還是支持王復主政,但是礙於當年簽訂的大憲章,不得不讓怯薛軍拿人。

“阿史那合霍的話,我以後不想再聽到了,以下犯上,君臣失序,尊卑不分,天下不寧。”王復對著所有人說道。

王復其實很想跟這幫咨政大夫好好講一講,當年魏晉南北朝的歷史,比如曹丕篡漢、三馬同槽、西晉代魏的結果,再講解一番,這個世界從不缺乏野心家,為了康國考慮,不能僭越的邏輯。

但是考慮到這幫咨政大夫在幾年前還都是劫匪頭子,這幾年在大學堂上了幾年學,但還是理不清楚太過於復雜的邏輯,也就作罷。

反正他現在說話管用,他說什麽自然會聽什麽。

阿史那合霍還是有些不服氣,他舉起手來,再得到了王復的首肯之後,才滿腹怨氣的說道:“我沒有要以下犯上,只是想知道,王咨政到底是什麽罪。”

“這不過分吧,既然要抓,總要讓人心服口服才是。”

“讓和碩萬戶告訴我們,王咨政犯了什麽罪。”

王復這次沒有訓誡,而是看向了怯薛軍萬戶和碩。

和碩坐直了身子,無可奈何的說道:“我不知道什麽罪名。”

其實是有確切的罪名,這個罪名就是奸細。

有人對也先說,王復其實是大明的墩台遠侯,是大明的奸細,所以也先盛怒之下才抓人。

但是和碩不能說出來。

在康國主政的,實際上的康國的王,是大明的奸細,這話說出來,這不是動搖國本的大案嗎?

就是死,和碩也不會說出來,含含糊糊的便是。

“那我是不服氣的。”阿史那合霍立刻振聲說道:“今日是王咨政,明日就是我阿史那合霍,後日就是溫卡紮特了,再明日,就是隔幹台吉,實在沒人抓,就把伯顏帖木兒一起抓了算了。”

“我還是堅持赦免王咨政。”

阿史那合霍這次就理智了很多,既沒有攻擊大憲章,也沒有攻擊也先的王權,而是用感同身受的角度去出發,來替王復申辯,並且要求赦免。

隔幹台吉作為四大咨政大臣,他讓兒子提出議題,就是為了等表態,隔幹他最有出息的幼子,死在了也先次子阿失台吉的手裏。

隔幹立刻開口說道:“我同意……”

王復打斷了隔幹台吉的表態說道:“這第一議成立,但是還是按照咨政院的規則,只闡述理由,我們還是不記名計票,超過三分之二,就交到蘭宮。”

“王咨政還是規矩大於天。”隔幹笑著說道:“我說下我的看法。”

“在中國的歷史中,南宋初年,紹興十一年,宋高宗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嶽飛處死在大理寺內。”

“自此以後,南宋再無北伐成功的可能了,其害無窮,這也是王咨政時常對我們講的亡國之兆有三,求榮得辱、政怠宦成、人亡政息。”

“我堅決反對,以莫須有罪名抓人。”

隔幹台吉表達了他的意見,雖然是咬文嚼字的念經,但是他的態度是明確的,赦免王復,他是贊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