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九章 莫道石人一只眼(第2/3頁)

“因為雲貴川黔和內地有根本不同。”

“上曰:天下財經事務,是以留供之道,固定之道,流動之道,如四時之變遷,天地之運行是也,循環反復,周而復始。天地人,此三才,留固流,此三財。”

“雲貴的固定資財實在是太少了,能夠生產的流動資財太少了,供給留存的資財更少。”

“所以我們要讓雲貴動起來,勞動是創造財富的根本,征調民夫對官廠、官道、驛路、橋梁等地方進行建設,是增加固定資財的不二法門。”

“同樣,我們征調的這些民夫,又不是不給錢,百姓手裏有了錢,才能夠其購買留供資財,進而刺激流動資財的流動。”

朱瞻墡如果再活幾百年,遇到羅斯福一定會有很多話要說。

讓美利堅煥發新生的羅斯福新政,在1935年到1942年之間,大約花費了130多億美元,雇用了約850萬工人,修建了12.2萬幢公共建築、66.4萬英裏新道路、7.7萬座新橋梁、285個新機場和2.4萬英裏地下水道。

如此大的投入,極大的拉動了市場需求,刺激、帶動了經濟的復蘇。

羅炳忠擦了擦額頭的汗,眉頭緊皺的說道:“這得多少錢啊?又要調動多少人力物力?我們有那麽多的管理吏目嗎?一旦弄不好,就是當年莫道石人一只眼啊,殿下。”

朱瞻墡理所當然的說道:“我們有掌令官,有庶弁將啊,這些都是天子門生,他們負責調度管理。”

“怎麽會弄到莫道石人一只眼的地步呢?”

“孤算過了,我們對這些官道驛路等公物的投入,大約有四成會轉化為對留供資財的需求,這對四萬裏水路的疏浚也是有極大好處的。”

“我們要做的是增加百姓可支配的收入,唯有如此,才會大肆增加對留供、流動資財的需要,最終增加固定資財的投入。”

“如此方為長策。”

朱瞻墡又提到了一個數字,四成,在投入之後,大約有四成的投入,會轉化為對留供資財的需求。

還有一個關鍵的詞,叫做百姓的可支配的收入。

朱瞻墡正在逐步的通過實踐,完善自己的利柄的理論。

他的主攻方向是供給側的改革的廩盈倉,希望百姓的倉裏全都是糧食,這是他取這個名字的期盼,而且陛下朱批了他起的名字。

得到四成和可支配收入的概念,可不是一蹴而就的。

最開始的時候,朱瞻墡也走入了歧途。

他認為是供給決定了需求,內地的供給之物,讓雲貴的百姓生活變好。

支持他這個想法的有三個支點。

第一個支點,就是商品的價格可以讓貨物達到一定的平衡;勞動報酬可以衡量勞動的價值,可以自發性的調節勞資關系,可以調整勞動平衡。

比如朝廷使用的鹽引、南北糧價、棉布價格等等,就可以促進南北糧鹽布的流動。

比如陛下的農莊法、官廠的鯰魚效應等調節南衙日益不平衡的勞資關系,都佐證了這一點。

第二個支點,則是貨幣只是單純的流動資財,是等價物,是媒介,商品的交換是一瞬間完成,則買賣交易在一瞬間完成,所以百姓們的消費是無限的。

第三個支點,則是陛下曾經討論過的利息,利息可以調節固定、流動、留供資財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利息的多寡,可以決定資財的流動。

以這三個支點,可以得到一個觀點,那就是任何商品的生產,除了滿足自身需求之外,其余部分都會用於交換,形成對其他商品的交換的旺盛需求,所以供給決定需求。

這套理論如此的完善,甚至達到了完美的程度。

以至於朱瞻墡在寫出供給決定需求這句話的時候,就興奮不已,甚至以為可以直接憑借這個理論,得到他想要的頭條。

但是他很快就發現了,僅有供給側的改革是不完整的。

在雲貴,內地的商品價格的確是極高的,但這些貨物運到了雲貴之後,根本賣不動。

是雲貴不需要這些東西嗎?朱瞻墡不止一次看到了百姓眼中的那種渴求,可是他們買不起。

所以朱瞻墡很快的就發現了他這套理論的致命缺陷。

那套幾乎完美的理論從根基上是錯誤的。

因為勞動才能創造價值,而雲貴地區並沒有勞動剩余用作於交換。

東西再好,買不起,就是最大的困難。

所以朱瞻墡得到了百姓可支配收入這個概念,手裏的錢太少,根本不會想去賣什麽內地來的奢靡之物。

朱瞻墡和羅炳忠討論了許久關於需求和有效需求之間的區別,但是朱瞻墡本人此時對有效需求的概念,依舊是模糊的。

但是他卻知道一個道理,那就是雲貴地區百姓手裏沒錢,官廠生產的貨物都賣不掉,內地更沒有商賈願意來雲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