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皇帝陛下的成長(第2/3頁)

興文匽武,也是如此美好的願景。

朱祁鈺從不苛責朝臣們厭惡戰爭這一種殘暴行為,那是人性對真善美的追求。

但是瓦剌人在土木堡殺掉了大明將近五十萬的成丁,這迫使朱祁鈺不得不在大明推行農莊法,來恢復北直隸和山外九州的人口。

故此可以證明:利用巧妙的辦法,解除對手的武裝,或者精神戰勝對手,並不穩定。

不管這種想法是多麽美妙,經濟戰、金融戰、輿論戰,都是如此美妙的想法,他們並不可靠。

這種美妙但愚蠢的想法,是一種必須消除的錯誤。

因為在兩國交兵,這樣危險的事情中,由仁慈而產生的這些錯誤,恰恰是最糟糕的。

歷史上無數次興文匽武都帶來了極大的惡果。

無論是白登山之圍後的大漢,還是八王之亂之後的晉朝,亦或者開元盛世中的大唐,還有飽受軍頭黑道政治傾軋選擇重文輕武的大宋,無不證明了這種美妙的想法,必然招致惡果。

大明曾經走上了這種美妙且十分愚蠢的想法之中,在興文匽武的道理上,一路下坡。

所以大明輸的一塌糊塗,大明用五十萬的壯丁,說明了一個道理。

那就是放棄幻想,尊嚴只在劍鋒之上。

為什麽這種美妙的想法是錯誤的?

因為戰爭是必然的。

戰爭從來不是兵推棋盤,他誕生之初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對方無力抵抗,最終一方徹底臣服於另外一方的意志。

如果有一方能夠絕對地忍受,那麽就不可能進行戰爭。

但是會有一方能夠長期絕對的忍受嗎?

必不可能啊。

僅在大明這八十余年,直接破關的瓦剌人、選擇跟隨反復橫跳的韃靼人、看到大明實力衰弱趁火打劫的女真人,無不說明一個道理。

只要大明沒有完全戰勝敵人,沒有完全勝利,就不得不擔心敵人戰勝大明。

所以,在沒有取得完全勝利之前,戰爭必然存在,那麽無論多麽美妙的想法,它多麽完善,它也只能削弱對手,甚至導致對手恢復實力。

放棄武力,都是一種愚蠢的想法。

那麽應該怎麽樣作戰呢?

戰爭從古至今,無外乎兩個因素,戰爭的手段和意志的強弱。

戰爭的手段是可以預期的,但是戰爭的意志卻是不可以判斷強弱的。

也先並不是個蠢笨的人,他從戰爭中磨礪而出,但是他低估了大明軍隊的抵抗手段和意志。

在君出、虜入、播遷、黨禍四禍齊出的時候,也先入關,說不上蠢,只能說過於心急。

戰爭中,敵人的抵抗意志,是不可估算的。

一如兵推棋盤上,靖難之役中的太子府,鄱陽湖之戰的陳友諒漢軍,他們在兵推棋盤上的實力是碾壓的,但是他們一敗塗地。

比如金國滅北宋之戰中,在圍不足十裏的太原(宋太宗趙光義毀了一千四百年古城晉陽,建太原,圍十裏)這一小城,十萬大軍跟王稟三千捷勝軍,打了整整二百五十天。

那麽戰爭之中,敵人的抵抗意志不可估算,那麽敵人的實力也是不可估算的。

既然敵人實力不可估算,那麽為了形成優勢,就會傾盡全力。

戰爭的目的是摧毀敵人的抵抗、美妙而仁慈的想法不切實際、戰爭不可避免的存在、敵人的作戰意志不可估量,以至於敵人實力無法估量等等戰爭本身的性質,就決定了:戰爭是一種極其極端、傾盡全力的暴力的行為。

至此很容易得出,戰爭,讓雙方最大限度的使用彼此的力量。

朱祁鈺深吸了口氣,這是他和於謙下了這麽多次的兵推棋盤之後,對戰爭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

這可能是他最大的優勢,看的書比較多,比較雜,那些過去囫圇吞棗看過的書,都變成了潛意識埋藏在記憶的深海之中,在遇到的時候,就會自己跳出來。

“陛下,六部尚書和文淵閣大學士,也都到了。”興安低聲提醒著陛下,召集六部尚書和文淵閣學士到講武堂聚賢閣來,也是朱祁鈺的決定。

上次平寇,陳循如同瘋了一樣跑到講武堂,行大禮的事,詢問戰爭意圖的事兒,朱祁鈺依舊記憶如新。

“那過去吧。”朱祁鈺點頭說道。

朱祁鈺來到了另外一間鹽鐵會議室內,他這次不是開鹽鐵會議,自然不需要那麽多人,只有六部尚書和陳循到場。

大明的朝臣們清楚的知道,戰爭從來不是一個孤立的行為,所以他們在大皇帝陛下翻身子剿匪的時候,才會那麽大的陣仗,嚇得魂飛魄散。

還以為土木堡之變要再次重演了,拋棄大明的六部單獨進行戰爭,是一種很可怕的軍事冒險。

完善的組織機構,可以讓戰略和戰術,達到近乎於完美的程度,而大明擁有世界上最完善的戰爭組織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