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十年(第2/3頁)

軍團裏則使用了伍長,百夫長,校尉這些職位。

同時對散修采取了拉攏,安撫的方式,比如冊封領地,幫助散修調理經脈。

這樣即便是他們轉化成了鍛體武者,仍舊可以拉幫結夥的去南疆獵殺妖獸,因為妖獸也同樣在退化,大家半斤八兩,只要整體局勢不變,從前怎樣,現在還怎樣。

如此一來,想搏殺的,不想安穩度日的,就去南疆。

想安穩的,娶老婆生孩子的,給領地。

想當官吏,只要通過考核,就能從裏長做起。

底層散修一下子就被分化了。

凡人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天天與散修接觸,對修仙者的了解越來越多,也漸漸明白,天大地大,規矩最大,修仙的老爺們也不能為所欲為了。

再加上一部分凡人武士的出現,凡人的聲音也漸漸的出現在浮雲道宮之中。

不過相比江南六郡,浮雲道宮這邊的凡人基礎就太好了,不是沒有作奸犯科者,但很少,再加上村村都有裏長,每個小鎮都有屯長或鎮長,每個城都有城守,從民勇到城衛軍,幾乎垂直覆蓋每一個角落,想作奸犯科都不可能。

所有人都在潛意識裏把規矩放在了第一位。

也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浮雲道宮大舉開鑿運河,開拓道路,設立驛站,修建邊境長城,厘定貨幣,鼓勵商貿,傳授工坊技藝。

浮雲道宮從上到下,不再是以某個人的意志在運轉,而是幾十萬人,幾百萬人如一個整體,各司其職,不知不覺的,一切就好了起來。

當然,這也多虧了以李英,章和,劉鐵柱等浮雲七子為首的高層都是元嬰,只要不戰鬥的話,精力旺盛得不行,幾乎可以日夜不休,七天七夜不睡覺,也就稍稍疲倦,打坐片刻,立刻就精神奕奕。

他們每人每天都要處理數萬件大小事宜,然後根據這些匯報對某些規則,法律進行微調。

一轉眼,十年過去了,山南五郡政通人和,上下一心,律法森嚴,民心歸附,商旅繁榮,交通順暢,百業興盛,糧谷滿倉,再無餓死之人。

放眼楚江平原,秦江平原,萬裏沃野,大城座座,村鎮座座,農田一眼望不到邊。

河道裏,運輸貨物的船只穿梭不停。

道路上,馴服的狂牛,龍鱗馬拉著各式車輛川流不息。

城鎮裏,物資豐盈,附近村鎮前來購買貨物,或者出售貨物的凡人摩肩擦踵。

天上已經很久看不到飛舟出沒,因為靈石不多了。

但是沒有人擔心會因此無法壓制一些桀驁之輩。

每個村落,每到農閑時,都會有五十名成年男子穿著各自的皮甲,帶著武器弓弩進行訓練,平日裏也會修習那種粗糙的,簡單的武者功法。

他們不算武者,頂多是不入流。

每七八個村落,就會有一座小鎮,鎮上有屯長和鎮長,這裏會有一百名不用種田的武者士兵,穿著玄鐵盔甲,拿著玄鐵武器,每個士兵都至少是九等武者。

屯長負責指揮士兵,維持治安,巡邏村落,而鎮長則負責民生糾紛,或者分田,修路,建橋,治理田間水利,同時還負責收稅。

每十幾個小鎮,就會建一座城,城中設城守,校尉,監察道官三職。

校尉統領五百武者士兵,他們會每隔一年就要輪換前往邊境長城駐紮,要麽就是去南疆成建制的獵殺妖獸,不再負責地方上的事務。

城中事務,一律由城守負責。

而監察道官則具有監督,巡查之責,同時招收道宮學童進行培養。

這些道宮學童,會前往浮雲道宮,學滿三年下山,要麽從裏長做起,要麽從邊軍伍長做起。

城池之上,再設郡,但不再沿用山南五郡的規格,而是細分成了浮雲三十六郡。

每郡根據地形地貌,人口多少,河流走向,交通便利進行劃分,多則十幾城,少則三五城,設郡守,道門監察使,道門入世軍團指揮使。

其中郡守負責管理全郡政務,道門監察使監管全郡,以及全軍。

至於道門入世軍團,則是屬於浮雲道宮真正培養出來的中堅力量,都是由忠心耿耿,身家清白的凡人武者組成,他們比散修轉修的鍛體武者表現的更好。

作戰勇猛,上下一心,配合默契。

三十六個郡,就是三十六個入世軍團,指揮使及其中堅,皆為浮雲道宮優秀弟子,每個軍團一萬人,並儲備有五萬後備士兵。

只要需要,隨時可以拉出百萬大軍。

而這一切,全賴了浮雲三十六郡將近八千萬的凡人。

沒錯,過去這十年來,自齊州方向,陸續有大量難民從斷龍山口南下,也不知是誰,竟是為這些難民在山中開辟了一條不算寬闊,但至少能通行,不會迷路的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