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番外九 柳閣老回鄉三(第2/2頁)

這便是至真至誠之人。

張居正歸鄉時,柳賀已是內閣大學士,可他和張敬修的信件從不間斷,張居正過世後,柳賀先任次輔,幾年之後再任首輔,可閣事再忙,柳賀仍會與他、與二弟、三弟來往通信。

張居正在官場上結下了許多仇人,這些人打定主意不給他們兄弟好日子過,可因有柳賀相助,他們晉升固然不順遂,卻並沒有被人為難。

劉台彈劾時,張居正曾感念自身沒有師生之緣,可張敬修此時卻覺得,他父親生平做的最正確的一件事,便是在會試中點了柳賀為門生。

……

二人同至張居正墓前。

張敬修道:“我們兄弟只要回鄉,必然會來爹墳前看一看。”

無論如何,張居正的謚號是“文正”,縱然天子並不十分待見他,但他有柳賀這權勢非凡的門生在,地方官員對張府家眷也十分客氣,不敢有絲毫輕慢。

之後,張敬修便退後了一步。

柳賀在張居正墓前恭恭敬敬磕了一個頭:“恩師,弟子來看你了。”

“弟子入官場後,每走一步都有恩師相助,弟子當年不懂恩師之為難,待自己坐上恩師當年所坐之位,方知恩師為國為民所做之事。”

“這些年裏,弟子一直記著恩師教誨,在官場上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弟子不知,弟子在朝堂上所為,是否有負恩師之期待?”

“時至今日,弟子才能來見恩師一場,但願弟子未曾負了恩師。”

柳賀在張居正墓前靜坐了許久,當年在官場上,他遇上麻煩便去找張居正,他負責放火,張居正便替他收拾殘局。

若沒有張居正,必然不會有他今日。

他心中默默想,無論如何,他總算也做了些什麽,讓張居正推行的改革不至於半途而廢。

當然,他所能做的也只有這些了。

柳賀一直坐到天黑,一直到張敬修來喊他回去。

他和張敬修雖互為年兄年弟,可彼此間的交情並不是十分深厚,一直到張居正過世,二人才有空坐下來好好聊一聊。

到如今,兩人都已年過半百,少時的種種恩怨已盡數消弭。

張敬修便向柳賀說了他為官之後所做的種種——張居正的遭遇令張家兄弟的權勢欲熄了許多,縱是官至首輔又如何?生死只在皇家一念之間。

因此,張家兄弟只想著在地方上為百姓做些實事。

張敬修任親民官後,在地方上修水利、興文教,做的都是實在事,在百姓中頗有口碑。

“二弟、三弟也常與我道,平日在官場受了閣老許多恩。”

柳賀擺了擺手:“我並未做什麽。”

“閣老已做得夠多了。”

張居正提攜了那麽多官員,在他死後,能為他發聲的又有幾人?

張敬修很清楚,一月之前柳賀才對天子上了乞休疏,柳賀恐怕才剛剛歸鄉,卻先來江陵看了張居正。

為人子者,父親如此受敬重,張敬修心中也十分驕傲。

兩人回想著張居正生前,二人都已這個年紀,憶起往昔,也不由眼眶發紅。

柳賀自江陵回鎮江時,他不用張敬修送,張敬修卻仍將他送至船上,看他登了船,許久後方才離去。

柳賀心中一直記掛著這件事,此次來了江陵,他也算了卻一樁心事。

到這時候,柳賀心裏已經沒有遺憾了。

他當年沒有見成張居正最後一面,所能做的,只有護住張居正身後。

柳賀一向厭惡分離,可步入官場之後,他卻不得不面對分離,到了這個年紀,他越來越頻繁地想起過往見到的人和事。

若張居正知曉自己身後之事,他會想些什麽,又會說些什麽?

不管如何,等柳賀去地底下見了張居正,他心中應當是沒有愧疚的。

……

船自江陵往鎮江行去,在船上,柳賀情之所至,便鋪開紙,極沉入地寫了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