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番外六(第2/2頁)

說來說去,還是錢的問題。

繼續打仗,朝臣們擔憂的無非是窮兵黷武,可柳賀所強調的也是錢。

朝廷自開海一事上掙了許多白銀,若因倭寇侵擾而影響海貿,那是滿朝臣工都不願見到的。

其二,柳賀所說並非沒有道理,倭寇奸詐人盡皆知,此時若放他們歸國,日後他們必然再來侵犯,這是倭寇的本性,根植於其骨血之中,幾年、幾十年間也不會改變。

雖倭寇侵擾沿海在隆慶以後便漸漸少了,可由於大明與各國海貿增多,也明白倭國此前正處於戰國時代,各地大名混戰,形勢十分混亂,才令倭國沒有機會進犯東南沿海。

可如今,豐臣秀吉將倭軍整和,其國內的戰事剛剛平定,便迫不及待侵犯朝鮮,可知其圖謀甚大,此時回去後,倭國對大明的進犯必然不會是小打小鬧。

何況柳賀在朝這麽多年,有關朝事的判斷出錯的情形很少。

不過朝臣們雖同意了明軍繼續留在朝鮮,關於戰事,眾人心中仍是擔憂。

畢竟之後的戰事不是救援,就顯得名不正言不順。

除此之外,明朝大軍駐紮在朝鮮,朝鮮釜山、漢城皆失手時,明朝大軍入境,朝鮮國王尊其為天兵,對李如松事事恭敬,更時不時命使者入宮吹捧天子,或到閣臣們家中奉上禮物。

可大軍一時半會不肯走,還要借朝鮮入境倭國,朝鮮國王就十分不願了。

他們一方面擔憂明軍會趁機吞並朝鮮,朝鮮國王自身昏聵,在國內很不得人心,戰事初起時,他便想過依附大明,將朝鮮劃為大明領土,在大臣們的勸阻下,此事才未成功,眼下明軍遲遲不走,朝鮮國王心中有此芥蒂,自然希望明軍早些滾。

除此之外,明軍要借道朝鮮入倭國,朝鮮也擔憂明軍撤走會引來倭國報復。

提及此事,李如松信中也有不少怨言,覺得朝鮮國卸磨殺驢太早了些。

可有內閣之命在,李如松才不管朝鮮國作何想法,依柳賀的推斷,日後倭國再進犯的話,以朝鮮今日之態度,明軍置之不理也有充足的緣由。

論兵強馬壯,明軍強於倭國,此次又是乘勝追擊,不久後便進入倭國本土。

倭軍自是竭盡全力去抗衡,明軍入境時,其國人哭嚎聲一片,更有通大明官話的官員稱,倭國是大明的不征之國,大明如此進犯,實在是不仁不義!

聽得此言,浙江、福建二地的兵卒們大怒,當年倭寇進犯二省時,殺了多少大明百姓,燒了多少房子,竟還有臉在他們面前說仁義!

倭國人又哭道,那些惡事盡是倭寇所為,他們只是些無辜的百姓,不該遭此劫難。

不說明軍入倭國並未肆意燒殺搶掠,僅這些話就聽得大明兵卒十分生氣:“此事的確非你們所為,可倭寇搶奪的財物,你們沒有用嗎?”

“我家祖輩積攢的家財,你們供自己的兒女吃穿,你們又說,壞事不是兒女做的。”

論講仁義二字,大明兵卒的確講不過倭國人,因倭國人嘴上所講與心中所想完全不同。

“倭國人滿口仁義道德,其人卻是天底下最不道德。”李如松嘆道,“若倭國能投降,並寫下不再犯的國書交予我大明天子,再奉上幾個銀礦,我大明仁義之軍,倒也並非不能原諒。”

李如松的條件其實十分寬和了,內閣允他行事時,也不許他傷百姓,只是要他以大軍之壓力逼迫豐臣秀吉服軟罷了。

倭國在外橫行霸道慣了,卻從未想過有一日明軍會進入其本土,眼下正逢戰國之亂結束,倭國本土已遭遇了許多戰事,豐臣秀吉也不願再來一場。

外戰贏不過大明倒也罷了,內戰若再輸,必然會影響其對倭國的操控。

最終,這一戰的結果是——大明贏下了倭國數個銀礦的控制權。

天子與內閣十分仁厚,倒也沒有叫倭國將銀礦的收益盡數奉上,只是令其每年奉獻一部分而已。

這一部分的數量……客觀來說,不是特別少。

金錢驅人奮進。

至少在柳賀任首輔之後,各地的邊軍防範倭國都十分賣力,畢竟沒有誰會和錢過不去。

若有官員捧著祖制說話,到了年底,柳賀便將那些要錢的衙門前往那官員家中,要祖制,或者由他來解決錢的問題。

二選一,很公平。

攝於柳閣老之威,眾人敢怒不敢言。

這一戰打下來,倭國,或者說整個東亞平靜了數年,倭國一直不敢輕易來犯,而靠著銀礦的收益,大明朝廷經濟運行更為順暢,白銀不足的問題多少有所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