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第二期(第2/2頁)

然而,這幾日幾人從來信中加以篩選,卻仍未選到一兩篇稍合口味的。

官員們受拘束多,即便對廢除書院之事有異議,卻不敢多妄言。

“你我先將後幾版填充了,若頭版仍是不夠,本官便請光都諫在報上發文章。”

光懋剛升吏科都給事中不久,這個面子應該是會給柳賀的。

“若實在不行。”柳賀略一思忖,“便請部堂大人說一說看法。”

但《育言報》只請朝廷官員發聲也不行,唯有得到大儒們認可與發聲,報紙的影響力才能進一步擴大。

不過柳賀的擔憂顯然是多余的,《育言報》即將下印的前一日,柳賀已經拜托過潘晟,卻收到了兩封重量級的來信。

一封來自近溪先生羅汝芳,另一封來自山農先生顏鈞,顏鈞因避當今天子諱,故而更名為顏鐸。

這兩人可以說是當世大儒,陽明心學影響力最大的傳人。

羅汝芳與何心隱都曾師從顏鈞,顏鈞的理論在這個年代已是十分開明的了,羅、何二人卻仍要強過他。

張元忭少時曾與王畿同遊,對顏鈞這樣的大家自是欽佩不已,不過待看過文章後,張元忭也有些猶疑:“澤遠,這文章真能登嗎?”

“登。”柳賀道,“發售趕不及便緩兩日。”

這等文章自然也是要叫讀書人早日瞧見,因而張元忭幾人加班加點,幹脆把家搬到了禮部,才將《育言報》下一期趕了出來。

到了《育言報》第二期發售這日,京城各書肆前人山人海,書肆還未開張,就已有讀書人排隊等候了,這副盛景甚至叫人懷疑:“今日莫非是秋試之時?”

“距秋闈還有半年。”

“那是何故?莫非是《三國演義》出了新點評?”

“閣下是新來京城的吧?我等都在等《育言報》發售。”

《育言報》第一期不過出了幾千份,除去給內閣、九卿衙門及宮中的數份,由書商發售的數量其實很少,這個年代也沒有報刊亭,不過已有小攤小販找上門來問詢,問這《育言報》他們是否也能售賣。

畢竟《育言報》定價實在便宜,攤販們買不起書,花幾張燒餅的錢買份報紙還是能做到的。

柳賀道:“攤販們敢來找官府已是誠意十足了,他們若是想賣,只買十份八份也可賣得。”

士子們等了許久,書肆終於開門了,一拿到新鮮的報紙,士子們就迫不及待去看頭版文章:“是山農先生與近溪先生的文章!”

顏鈞與羅汝芳生平愛好講學,羅汝芳任過官

,於實務上頗有見地,此次來寄信給《育言報》,除了支持書院講學外,他於水利一道的經驗也被《育言報》登載了。

針對柳賀所寫的書院五大罪,顏鈞與羅汝芳一一駁斥,柳賀用典,二人也用典,強調書院講學的種種益處,其中最重要者,便是以講學開啟民智,民方能安。

此番《育言報》只登了顏、羅二人文章,柳賀如何辯駁,將在《育言報》第三期中登載。

事情因張居正決意廢除書院而起,柳賀之文挑起了爭端,進而顏鈞、羅汝芳加入辯論——無論何人之觀點更正確,對讀書人們來說,這可是當朝文章大家難得的交鋒。

柳賀是堂堂三元,僅科舉一事,他便前追古人後無來者,而顏鈞、羅汝芳等人在民間追隨者眾,便是朝中許多官員都是二人的信徒。

有這幾人的影響力,這一期的《育言報》同樣銷售一空,上萬份都未夠賣,張元忭幾人這下知曉柳賀為何要將這《育言報》的價錢定得極低了——若高了,尋常百姓讀不起,報紙又何以能賣出萬份?

上一期《育言報》的最大得利者當屬那家貼了廣告的鴨店,據說他們從江南進的鴨已不夠賣,如今正拿北方鴨充南方鴨賣,被客人當場抓獲。

對此鴨店掌櫃振振有詞:“人不分南北,鴨又何分南北?”

得虧這掌櫃不知曉洪武朝時南北榜案的典故,否則南鴨北鴨還得重找人來核實。

但京城不少商人都從中嗅出了商機,紛紛找上《育言報》,要貼錢給報紙打廣告,其中爭搶最兇的要屬書肆及賣文房四寶的店鋪,畢竟書生是他們的最大客源。

辦報的最大支出便是文章的版權費和印刷的費用,不過早在辦報之初,柳賀就將文章價錢壓低了,放在後世,他就是給作者降千字的罪魁禍首。

但沒辦法,印刷術雖然普及了,印刷成本仍是低不下去,單份報紙的價錢又太低,靠在京城賣的數萬份、數十萬份也掙不回本錢,還是要靠禮部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