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與首輔對談(第2/2頁)

成祖遷都後,朝鮮與京城的距離愈發之近,朝鮮的消息傳至京中其實並不算慢。

若是大量派兵駐朝鮮,朝鮮國想必也會多生心思,但多安排些探子探聽動向其實費不了太多功夫。

除此之外,還有南兵與北兵之爭,眼下入朝之戰還未開始,不過南兵與北兵的矛盾已初見端倪。

張居正忽然問道:“澤遠,你似是篤定倭國必會入侵朝鮮,為何?倭國只區區一島國,王直一人便可統禦其大片地方。”

柳賀思索了片刻,方道:“弟子聽聞,倭國內大名崛起,各地內亂紛紛。”

“此事本官也有耳聞。”

“那弟子敢問恩師,為何東南沿海的倭患遠不如嘉靖朝時?”

“有戚元敬守著海疆,倭寇何敢再來犯?”

柳賀道:“弟子認為,除了戚大帥的功勞外,也是因倭國大名紛爭,原本只能淪為海寇的流民也被編入大名軍隊,弟子聽聞,其中有一大名名為織田信長者,其已以一己之力將倭國尾張、近畿等地納入麾下,再給其一些時日,倭國恐怕就能一統。”

“倭國國小物凋,一旦有了一統之機,其如何養活國民?”柳賀道,“必得對外征伐不可,且倭寇連年侵犯我大明與朝鮮海境,也熟知我大明兵力,故而弟子有所猜測。”

沉吟許久,張居正方道:“你之言不無道理,然事尚未發生,想在朝中推進恐怕是難,今之要務仍是先整兵。”

張居正終究是忍不住多問了一句:“倭國近況,你為何知曉這般清楚?這織田信長之名本官也未曾聽說。”

張居正轉念一想,柳賀博聞強識是翰林院中出了名的,翰林院可謂匯集了全天下的才子,柳賀在那處依然是佼佼者。

何況柳賀為他門生不止一年兩年,他偶爾會出驚人之語,在衙門辦事時,柳賀也能想出一二出奇制勝的點子,張居正甚至覺得那是歪門邪道,但就算是邪道,也常常有其妙用。

談過朝鮮與倭寇之事後,張居正深思了一會,便令人將倭國與朝鮮的文卷送上來,眼下戚繼光在北方守邊,但倭寇之事,朝中無人比他知曉更詳,他便打算給戚繼光寫一封信。

他倒也不是不能問汪道昆,可惜他這位同年對戲曲詩文的興致更濃,張居正拿他也是無法。

“昨日待宴朝鮮使臣之事皆由你操辦,雖是第一回 ,

天子與百官卻都稱贊有加。”張居正道,“這事辦得不錯。”

柳賀道:“都是恩師教導的功勞。”

張居正瞥他一眼:“既是你的功勞你便受著,何必拍我馬屁?”

“何況你究竟是不是發自真心,我還是能聽出來的。”張居正又慢悠悠補充了一句。

柳賀:“……”

他老人家實在太難討好了,柳賀只想問,這世間哪裏有發自真心的馬屁?

拍馬屁顯然是一門技術,很抱歉,他暫時還沒有修煉到家。

張居正又留了柳賀片刻,問他削藩有關的事宜,除此之外,一條鞭法施行中也出現了種種問題,此事雖與柳賀不相幹,張居正卻仍是拿來考問柳賀。

柳賀把心中所想照實答了。

“唐元卿與你相交莫逆,我有意令他為禮科給事中,你看如何?”

張居正忽然這般發問,柳賀怔住,過了許久才道:“元卿兄為人正派又有實學,應當能擔此任。”

只是唐鶴征自考中進士以來都在清貴衙門,他於官場也不十分熱衷,貿然將之轉至言道,柳賀也不知他究竟能不能適應。

張居正道:“京中的有識之士,你也應當多多與之交集才對。”

柳賀才名自他連中三元那日已是彰顯,之後在揚州任上,他治水護民,肅貪濟困,揚州百姓至今感念他的恩德。

柳賀的官聲倒是不必憂心,他最欠缺之處便是在官場上的人脈,官場的交情皆是自利字而起,柳賀如今還拿不出能和人交換的本錢。

此前張居正並未與柳賀提過這些,今日又是說唐鶴征,又是提醒柳賀廣結善緣,柳賀不由道:“恩師對弟子的心意,弟子心中是知曉的。”

張居正如今的名聲真的算不上好,天子已成人,他卻久久不肯歸政,朝中官員礙於他的威勢不敢直言,心中卻也是有不滿的。

但對柳賀這個門生,他當真是仁至義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