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王鼎爵(第2/2頁)

此次柳賀任禮部右侍郎,王錫爵不爭,其實也有王鼎爵在禮部任職的因素在,王錫爵若任了禮部右侍郎,便是王鼎爵的頂頭上司,這般任官在大明官場上並不合適。

但柳賀聽聞,王錫爵下一任恐怕是吏部右侍郎。

“家馭兄不必緊張。”柳賀笑道,“我也只是隨意問問。”

雖說當下最緊要事是削藩,可他既管了這主客司,當然要盡力管好,否則那一廂削藩在忙,這一邊主客司又出了紕漏,那就是顧頭不顧腚了。

這世間最為難之事,無疑是熟人當了自己的領導——或許前一天你倆還一起吐槽了共同的領導,第二天對方就升遷了。

“家馭兄可知,一甫兄將要歸京了?”

提及羅萬化,王鼎爵也有些歡喜,羅萬化歸鄉已有幾年,到此時終於回京了。

隆慶二年的進士在京中各個衙門都頗受重用,羅萬化這個妝元反倒慢了一步,不過他為人正直,同年們有事他常常鼎力相助,因而這一科進士中,幾乎人人都與他交好。

柳賀也為羅萬化高興,雖然羅萬化在信中說,在家當個安適閑人也是不錯,京中水混,他縱有千變萬化,恐怕也難以明哲保身。

因在京為翰林這幾年的遭遇,羅萬化顯然有些心灰意冷了。

不過若真因世風日下而隨波逐流,羅萬化就不是羅萬化了,柳賀回京後,羅萬化與他通信頗多,兩人除了探討文章外,也在探討為官之道。

隱居畢竟是逃避,躲到山中就算清閑,也無法為朝廷、為天下百姓做些什麽。

因而羅萬化雖不受器重,卻還是毅然返京了。

就這般,柳賀與王鼎爵聊了數句,之後通過翻閱文卷、查閱以往的典故等,他對主客司的事務已經相當了解。

之後便是王府科的相關。

柳賀心想著,他如今職務已定,張居正也是時候來找自己了,可他等了數日,張居正卻依舊沒有和他見面的意思。

難道是削藩之事又有異狀?

嘉靖朝時倒是試圖推行宗藩改革,舉例來說,大明宗室男丁原本十歲就可以領取俸祿,嘉靖時的《宗藩條例》將年齡提升到了十五歲,除此之外,宗室子弟必須接受學識考核,若是不過,則不許領取俸祿,除此之外,宗室中也有不少失去爵位的宗室後人,畢竟宗室只有八等,奉國中尉再往下便沒有更低的爵位了。

但這也只是動了宗室的皮毛,對宗室來說,多生絕對是劃算的,生得越多,便能領取越多的俸祿,親王、郡王爵位自然不愁吃穿,可到了後幾等宗室,那是完全要靠俸祿度日的。

總而言之,削藩的事阻力實在太大,張居正甚至至今都未拿出一個章程。

柳賀默默嘆了口氣,山不來就我,我便去就山,柳賀花費了幾日將王府科的文卷翻閱完畢,對於削藩一事,柳賀也不是完全沒有想法,只不過此前考成法、清丈田畝策,皆是張居正先出個章程,再來考校柳賀,要柳賀出謀劃策。

讀文卷累了,柳賀揉了揉眼睛,伺候的書吏便進來,替他泡上一壺好茶,筆墨也研好給他備用。

身在這衙署之中,柳賀諸事隨意,潘晟無事不會找他,姚弘謨並非他的上級,即使有事找柳賀,也通常是與他商討。

柳賀將紙鋪平,思忖片刻,便在紙上列出了條條道道。

嘉靖朝時的《宗藩條例》如今仍是沿用,男丁過十五領俸祿之事到萬歷朝時也沒有再變,《宗藩條例》對領俸的人數做了限制,非婚生子及來歷不明的子嗣不在領俸之列。

除此之外,也要防止藩王拼命生,大明朝也是有那種一生便是幾十個的藩王,僅是他一人的子嗣所領的俸祿便是一個天文數字。

但柳賀覺得,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法子,能起到一些作用,但對於宗藩的擴張並沒有太大的遏制作用,除非每一個藩王都活到固定的年紀。

《道德經》早已道明了真相——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只是柳賀促狹的想法罷了。

削藩,一方面要從遏制宗藩人數入手,另一方面,也要減少宗室就藩的田畝金銀,嘉靖朝時一邊削藩,一邊讓景王就藩時剝奪了湖廣大量的田地,這般做法,其他藩王又如何能服氣?

若要削藩,就得從皇帝這邊動手,若是連親王就藩都能削的話,朝廷在對其他藩王動手時也能多些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