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勸動(第2/2頁)

若柳賀仍留在翰林院中,“翰林院文章”恐怕也不會淪為京中談資了。

眾人正議論著柳賀文章,卻有一翰林出聲道:“各位兄台是否太高估柳澤遠了?柳澤遠若是能令張相回心轉意,他自己恐怕都不必去揚州任那親民官了。”

“劉台之事,各位仁兄為之奔走已盡了力,如今若仍拘著此事不放,各位恐怕也會得罪張相。”

翰林院中人事雖簡單,但一眾翰林之所以刻苦表現,無非也是為了在詹事府中占據一席之地。

劉台之事,有人反對張居正的做法,自然也有人支持。

聽得張元忭幾人時不時將柳賀掛在嘴邊,甚至寫信請柳賀幫忙,不少人心中都是不屑。

翰院中前途無量的官員那般多,偏偏還有人惦記著那柳澤遠。

吳中行聽了此言有些生氣,張元忭卻伸手攔住他,示意他爭吵無益,但史館中討論《論商》一文的氛圍卻沒有了,眾人無甚趣味地翻著手中的條文,氣氛一時之間有些壓抑。

就在這時,史館中驀然有人推開門:“諸位,子畏兄被放出來了!”

“可遠兄,快將此事細細道來!”

於慎行方才跑得極了,此時彎著腰狠狠喘了口氣,才道:“子畏兄被從詔獄中放了出來,只是此次他恐怕要被貶至貴州,不過他家人都無礙。”

“能保住性命便是好的。”

原先他們以為,劉台恐怕要被貶為民了。

此前劉台就因搶報軍功一事為張居正所不喜,若是再添上一罪,他還不知要在詔獄中待上多久。

“張相為何更改主意?”幾人又問。

“聽說……是澤遠的信起了作用。”於慎行道,“澤遠在信中將張相比作李茶陵,將劉台比作羅圭峰,張相展信後問左右,他比李茶陵如何?”

張居正與李東陽俱是湖廣人,又都是軍戶出身官至內閣首輔,弘治時有“李公謀,劉公斷,謝公尤侃侃”之說,便是稱贊內閣三公李東陽、劉健與謝遷。

到正德時,李東陽為絆倒劉瑾多有隱忍,在隆、萬時期的朝堂中,官員對李東陽十分推崇。

張居正生性自傲,他自然不會認為自己連李東陽都不如。

“澤遠兄好生厲害。”

“我知曉後也是格外佩服,朝臣之中敢與張相這般說的也只有澤遠了。”

“此時我便覺得,若是澤遠還在京中便好了。”

“你說這話,揚州城中的百姓可不答應。”

“自澤遠去了揚州,咱們拼酒時就屬可遠兄酒量最差,可遠兄分明是要澤遠兄當那墊底的。”

於慎行被說中心事,不由微微一笑。

眾人再候了幾日,對劉台的處罰終於定了下來,他被貶官至貴州思南府婺川縣任知縣,他遼東巡按禦史的官職是正七品,婺川知縣也是正七品,不過權勢卻一個天上,一個地上。

話本裏常有巡按禦史代天子巡狩,地方文武無不拜服的場景,巡按禦史威風八面猶如一品大員,但實際上,在大明朝,一品的文官大多是虛銜,比如太師太保,二品官已經可以說是位極人臣,大九卿都屬二品之列。

大明朝在各行省設十三道監察禦史,掌監察之權,可考察各布政司、府、州、縣官員,即以小官牽大官,巡按禦史的派頭,便是二品巡撫也多有忍讓。

這便是劉台區區七品官,卻惹惱了遼東巡撫張學顏的緣故。

對巡按禦史來說,自巡按禦史的位置上解職,即便是四品知府也不願當,因而巡按禦史一升官,便往往連升幾級,劉台是隆慶五年的進士,自刑部主事的位置去遼東任巡按,這足以證明張居正對他的欣賞之意。

此時在遼東的張學顏、李成梁均是張氏幹將,幾人在遼東驅土蠻,囤田地,張學顏更是因功受封兵部侍郎。

京中官員都知曉,張學顏再進一步,一個正二品的尚書終歸是跑不掉的,外官憑軍功能進內閣者少之又少,但得封部臣的卻有數位。

“但願子畏兄能熬得住這路途艱難。”於慎行道,“張相即已松了口,我等當勸他讓子畏兄修養一陣再上任,子畏兄剛受過刑,身子未必能熬住。”

“應當如此。”

“我等再寫信給澤遠兄,謝他此次出力。”於慎行道。

“等澤遠兄回京,請他吃上半月酒便是。”

眾人心中難免也有些疑惑,柳賀與張居正之間的關系實在是說不清道不明,柳賀因得罪張居正被打發出京,可劉台此事,偏偏他一個得罪過張居正的門生能將其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