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新任知府(第2/2頁)

柳賀的所作所為當真叫人心頭一涼。

按理說,新官上任時都要先燒上三把火,柳賀還未上任,這火已經燒得眾人心頭畏懼了。

聯想到淒涼返回老家的賀知縣,眾人也不由感慨,江都是府治縣,賀知縣自然牢牢抱住前任謝知府的大腿。

俗話說前生不善,今生知縣,首縣的知縣則是所有知縣中最難為者,賀知縣在這揚州府可謂一直受著夾板氣。

可惜賀知縣抱錯了腿。

他若是將錢家二公子放了倒也罷了,偏偏跑到柳賀面前去當錢家的傳聲筒,事情敗露,他等於自絕於讀書人中,起復的希望十分渺茫。

賀知縣的官途並不長,若是運氣好的話,再幹二十年也不成問題,如今卻只能回老家修書,其中憋悶可想而知。

……

“見過府台。”

柳賀與揚州府的同知、通判、推官一一會面,他任同知時已經與在場的大多數官員打過照面,但彼此並不相熟,畢竟當時柳賀並不涉及揚州府城中的庶務。

見過下屬的官員後,柳賀並不急著立威,只是叫眾人將自身所涉事務卷冊搬到他的值堂,他看過之後再行了解。

知府衙門的建制就是朝廷的縮影,京中設六部,知府衙門則有六房,各掌吏戶禮兵刑工之事,屬官及書吏眾多。

待柳賀將衙門當值眾人見完,一天也所剩無幾了。

他不由將椅背上一癱。

新任命下達後,最驚訝的莫過於柳賀本人,他任同知時雖感覺到了許多不便,卻未想過張居正真有讓自己任親民官之意,原先柳賀雖為同知,卻只管河事,與地方庶務牽扯不多。

但現在他任知府一職,莫非是再也回不了京城了?

柳賀在京中根基太淺,若是他緊抱著張居正的大腿,此時恐怕還在任他清貴的日講官,運氣再好些的話,可能已經爬到右庶子的位置了。

但……眼下卻是不必多想了,安心在揚州當一任知府吧。

俗語說,參謀不帶長,放屁都不響,知府和同知只差了一個字,地位卻千差萬別,不少官員寧願任知州或知縣,都不願在知府手底下任同知。

副手通常是用來幹活和背鍋的。

柳賀在同知衙署裏也是老大,可他這個老大手底下只有寥寥幾人,說起話來都不見聲響,可任知府過後就不同了,自第二日起,就不斷有人來到柳賀面前表忠心。

即便這些人此前對柳賀態度十分冷淡,眼下卻都換上了十足真誠的笑臉,

仿佛他們全是柳賀的心腹一般。

柳賀覺得這些屬官們過於積極,卻不知,在揚州府一眾官員眼中,他已經成為心機深沉的人物。

這些官員倒不是想討好他,只是江都知縣的先例在前,就算不能討好到柳賀,也萬萬不能得罪了他。

自第二日起,柳賀便在知府值堂中看文卷,看一年中所收之稅的文卷,看田畝人口的黃冊記載,看本地人事變動及在外官員,看歷年判案的文卷……他對揚州府諸事並不熟悉,看過一卷文冊後,若有不熟悉的地方,他便請相應的官員過來問詢。

好在河事他已經了解清楚,倒不必從頭再學。

看過文卷之後,柳賀的感慨是,一府正印官果然難當。

僅是衙門中的花銷便種類繁多,柳賀原以為,以揚州府之富庶,官員們到手的銀兩應當花費及時才對,然而核對賬冊後他才發現,揚州府固然豪富,但銀子集中在鹽商身上,地方上收的稅十分有限,官員們的俸祿也一直被拖欠。

當然,大明朝的官員就沒有靠俸祿活著的,各地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揚州府便是靠鹽吃鹽。

揚州府衙的賬冊中,有一份賬目顯示,鹽運司之前欠了揚州府一筆銀子,主要是雇傭人工、派遣兵丁護衛的花費,鹽運司衙門至今未給。

柳賀心想,人家都特意上京參過自己一回了,不親自上門打個招呼似乎對不起人家的努力。

柳賀當下便找來戶房戶書了解詳情,戶書聽過後,將情況如實匯報給了柳賀:“府台大人,前任謝府台上任時也曾去鹽運司衙門要帳,回來之後謝府台便未再提及此事。”

柳賀問:“之後鹽運司中若有涉及人力之處,府中可還要出人?”

“自然是要出的。”戶書道,“鹽運司貯鹽的倉庫也是由府衙準備。”

柳賀將賬冊再翻看了一遍,各項數據都被他記在心中,他命手下備轎,再叫上左右:“隨我去鹽運司衙門。”

柳賀平日不愛坐轎,轎子太慢,命人擡轎似乎也有些不人道,不過今日去這鹽運司衙門,轎子卻是必須要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