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治河(第2/2頁)

他在這一點上和以清貴著稱的翰林官很是不同。

當然,柳賀也觀察過,翰林官們若是家境優渥的,那倒是有清貴的本錢,像他這種過過窮日子的倒也清貴不起來,最多家中多布置幾盆花草,再栽些綠竹之類的。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嘛。

“相公你一忙起來就什麽都不顧。”楊堯斥責道,“治河固然重要,你也要顧著身體,你如今可不是獨自一人。”

新年將至,楊堯不好說些晦氣話,她和柳賀還在京城住的時候,也聽柳賀說過諸學士與同僚陳棟之事,諸大綬再進一步便是左侍郎乃至尚書了,陳棟任天子日講也曾風光無限,然而兩人過世後又有何人記住?

京城風雲依然在攪動,但故去的人已經故去了。

柳賀不由想起前幾日吳中行與羅萬化寄來的書信。

柳賀來揚州後與兩人仍有書信往來,不過這個年代的書信速度極慢,快的話也要至少半月,因而羅萬化與吳中行在信中提到的也是上月發生的事了。

吳中行在信中說,陶大臨患了病,十月底時已過世了。

陶大臨和諸大綬是至交好友,又是同一科殿試的榜眼與探花,彼此同為親家,關系之親近在官場上也並不多見,諸大綬過世,陶大臨悲慟萬分,兩人年歲相當,諸大綬過世時五十歲,陶大臨也四十八歲離開了人世。

柳賀聽了只覺分外唏噓。

進了官場之後,時間仿佛按下了加速鍵,讓他每隔一段時間就聽說同僚中的某人離世的消息。

吳中行與羅萬化將柳賀的《治水策》狠誇了一通,贊他一篇文章名動京華,天子因此對黃河的疏浚更為關注,督促各地的官員將治河之事看作重任,六部對在外官員的考核中也增加了治河一項。

從某種程度上說,柳賀的《治水策》給其他官員增加了不少工作量,因而在不少官員看來,柳賀寫這一篇《治水策》完全是沽名釣譽。

“他柳三元只是會寫文章罷了,他懂什麽治河?”

“文章寫得好便能蒙天子嘉獎,那天下官員都學他寫文章便是了!”

不僅是外官,南直隸本地的官員對柳賀也有抱怨,畢竟柳賀督查時極嚴,可以說一點情面都不留。

過年這幾日,柳賀總算稍稍安生一些。

他並非工作狂人,前世在大廠時,他也相當痛恨996和007,但來到這大明朝,見識到徐、淮等地百姓遭遇水災後的慘況後,他便很難隨意散漫地對待治河這件事。

並非為了他的官帽,而是為了百姓的性命。

一縷堤修築穩了

,便能多一個百姓免遭水患,柳賀覺得這樣的交易很劃算。

過年這幾日,柳賀未前往徐、淮二地,而是留在了揚州,但即便在同知衙署內,他依舊閑不住,總要和顧為一道去高郵湖轉上一圈。

此次治河,重點雖在徐、淮二府,但揚、泰之間的堤壩同樣在進行中,吳桂芳與柳賀的設想是,要想盡辦法將黃河與淮河分流,這樣方才能同時解決黃河與淮河水患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即便中途對黃河與淮河進行多次疏浚,黃河奪淮的實質不改變,所謂疏浚也只是一時罷了。

分流,便是用大壩將二水分隔,直至入海時方流到一處。

想要做到這一點,堤壩的質量便極其重要。

柳賀來看一看高郵湖,也是為了查探高郵湖兩側堤壩的修築情況,等到天氣晴朗之後,他便要派人對河水進行清淤,撈出一些淤泥與沉積的泥沙。

“大人,先回去吧,夫人在家中恐怕已經等急了。”

時間已經有些久了,顧為便出聲提醒柳賀道。

柳賀在清水潭等地再查探了一番,見堤壩築得踏實安穩,他心中便也有種安定感。

柳賀覺得,他這種心態大概就是初次為外官,做出些實事總要看了又看,就像上輩子剛工作的時候,做了什麽總要讓主管見識一下,但時間久了,就會變成滿腦子殘念的打工人。

回到家中,天色已經有些暗了,紀娘子與楊堯知曉柳賀公事繁忙,都沒有多說什麽,待柳賀到家,桌上已經擺好了晚飯。

柳賀一眼就認出,其中有幾道菜是紀娘子燒的。

他在同知衙署的餐食可謂精細,無論擺盤還是色澤都極其出眾,然而對柳賀來說,最讓他有食欲的還是家裏做的飯。

外面風一直在刮,屋內卻極其溫暖,這是官員的新年。

那麽柳賀希望,待明年大堤築成、淮河與黃河得到疏浚之時,淮河兩岸的百姓不再受水患的侵擾,也能過一個平和溫暖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