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提學禦史(第2/2頁)

耿定向先看最上面幾冊,這都是來自科舉強府的府試程文,士子們果然文采出眾,但耿定向看久了,便會生出一股華而不實之感,只覺得這些文章文辭固然漂亮,卻不知平實典雅之美。

但耿定向也記下了數名士子,如無錫施策、蘇州劉瑊、武進唐鶴征等人名。

尤其武進唐鶴征之文,一看便是大家風範,與旁人為應試而寫的生硬文章截然不同,耿定向找來左右一問,與他一同來江陰上任的師爺笑道:“這唐鶴征乃是荊川先生先生之子。”

“原來如此。”

荊川先生便是唐順之,這唐鶴征是唐順之的兒子。

之後耿定向又看其他各府的文章,只能說江南江北士子實力差距頗大,江南士子的文章中,耿定向能選出數篇合心意的,江北士子的文章卻只有寥寥幾篇而已。

耿定向之後便翻起了鎮江府的府試程文:“這鎮江府雖地處江南,文章不如蘇松多矣。”

不過他看了府試第一的文章覺得不錯,之後才知姜士昌乃是姜寶之子,當上府試案首倒也實至名歸。

“咦?”耿定向道,“這鎮江府當真奇怪,府試第一僅有一篇文章入選,第二卻有兩篇文章。”

他先讀姜士昌文章,於鎮江府試的水平已有了基本了解,此刻再讀柳賀文章,卻覺兩篇程文理通詞順,皆為不遜於姜士昌頭篇的佳作。

“那為何府試第一是姜士昌而非柳賀,莫非是姜寶的緣故?”

耿定向覺得唐知府不會犯這種基礎性錯誤,大明的官員要臉的還是多,即便本人相當不要臉,表面功夫還是要維持一下的。

耿定向特意派人去問,才知柳賀丟了案首全因為五言八韻詩的緣故。

“此人若是生在前朝,怕是難走科考一途了。”

但柳賀的文章他著實喜歡。

耿定向是心學大家,雖年少時專習程朱理學,但在文章上,他並不是保守一派,否則也不會與李贄交遊,柳賀文章內容豐富,並非那等生搬硬套、矯揉造作之文,且文章往後可謂氣勢磅薄,大家的輪廓已是成形了。

他又在清單上記下柳賀名字。

待十四府四州士子的文章都看完,耿定向也不由揉了揉腰:“江南之地文章風采果然非凡。”

耿定向雖這麽感慨,但他是湖北人,會試考的也是南卷,湖北科考競爭力已經不弱,但依然不如江南。

自有科舉始,江浙二省及福建江西等地的科考實力便不容小覷,如宋時的福建官員,王安石甚至都忍不住以“福建子”之蔑

稱形容福建人,只因閩人在宋一朝出了不少奸人,王安石變法毀於呂惠卿,呂惠卿是閩人,章惇是閩人,蔡確、蔡京等奸人傳上有名的都是閩人。

而到了明朝,浙黨也曾輝煌一時,出了多位內閣成員。

而南直隸這邊,大概是自古以來,結黨的倒是不多,畢竟到了後世老鄉這個概念要精確到鎮,要是一個村的才更親切一點。

但不管怎麽說,能結成一派,以一省之名代表一批人人,足以證明這些地域科舉實力的強勁。

……

柳賀自是不知自己的大名已經到了提學禦史這裏。

天氣涼快之後,他讀書更是勤快,每日讀書、練字、寫文章不休,他一日至少寫上五六篇文章,兩三日便能讀完一本書,效率甚至比在丁氏族學時更高一些。

畢竟有紀娘子操心他的生活,他吃得好睡得好,閑暇無事時還有貓玩,每天都覺得精力相當充沛。

柳賀的習慣一直保留到了院試之前。

等到了院試前幾日,他將自己所作文章整理了一番,只見竹紙摞得老高,筆筒裏毛筆也寫禿了好幾支,手上的老繭更是變硬了不少。

但柳賀並不覺得累,反而有種滿足感。

對即將到來的院試,他心中也多了幾分自信,無論如何,他的準備已經足夠充分,至於取不取,決定權在考官身上,而非由他來定。

……

院試之前,柳賀去了一趟施允家,商議該如何出行,考試該備些什麽,兩人雖未考過院試,但對院試的流程卻已耳熟能詳,出發之前丁顯幾位先生還特意把兩人叫去族學,叮囑兩人院試中的注意事項。

柳賀與施允都不太緊張,畢竟之前已經考過縣試和府試了,院試的流程與這兩場不會相差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