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 進往魏興(第2/2頁)

王僧辯經受此劫,也不再反對起兵,他依舊盡心盡職參與各項戰前準備。

但是蕭繹那一刀,終究斬斷了兩人三十七年的情誼,如今的王僧辯對待蕭繹,只是臣下侍奉主公的忠誠。

而身處湘州的蕭綸,此時早已準備妥當,正自信滿滿的等著北方戰報。

北齊昭德四年(551年)四月初九,斛律光與厙狄幹先後過新城,抵達上庸郡,水軍將領扶猛自降齊以後,終於重回故地。

此前受任上庸、新城二郡郡守的兒子已經被調往了洛陽,做了京官,扶猛對此早有預料,畢竟當初歸降之時,齊使便明確拒絕了他子孫世鎮上庸、新城的要求。

就連段韶、王思政等鎮守外州的心腹都得頻繁調動,扶猛也早有心理準備,兒子做個京官也不錯。

如今再回想當初的要求,扶猛自己都覺得好笑,以北齊之國勢,又怎會為自己一個小軍頭開世藩的先例。

斛律光留厙狄幹麾下兩萬水師在上庸駐紮,以策應高澄將來南下。

漢水上遊,水勢湍急,水面狹窄,北齊水師難有作為,但高澄堅持水陸並進,只不過是為了蕭氏諸子之心。

四月十日,在上庸稍作休整以後,斛律光問蔔預測吉兇,出征之前問蔔,一直是斛律光的習慣。

蔔得大吉,斛律光於是以都督宋子仙領萬人為先鋒,親隨一萬騎卒,步卒一萬人,州郡兵一萬為中軍,大都督獨孤永業領步卒三萬為後軍,厙狄幹親率水師兩萬,水陸並進,沿漢水北上。

宋子仙本是侯景部將,攻略江漢一戰,侯景為得王爵,一路擔當先鋒,奮勇拼殺,功勛卓著,高澄便升侯景剩下的一萬余人為戰兵。

此番高澄為斛律光征召江漢戰兵,侯景麾下這萬人便也隨之北上,由宋子仙統領。

作為後軍大都督的獨孤永業更是老資格了,還是高澄當世子的時候,親自往晉陽在高歡麾下挖來的將領,這些年始終都在鎮守關隘,如今終於被調來前線。

魏興郡,源自於三國曹魏年間,曹丕取“曹魏興盛”之意,由西城郡改置。

其治所屢有變更,自西晉永嘉之亂,才確定在了漢水北岸的西城縣(陜西安康西北)。

獨孤信將心腹部將楊忠委派至前線,鎮守魏興,不求能阻敵國門之外,殺傷多少敵軍,但至少要使敵疲憊。

過往十年,宇文泰為了防止高澄派兵沿漢水北上進犯漢中,在魏興郡境內的漢水兩岸多築烽堡、城戍,這些堡壘就是齊軍前進途中的釘子,等著他們一個個拔除。

獨孤信當然知道西城縣,城小難守,這才交代了楊忠這項任務,務求北齊軍隊來到南鄭城下的時候,已經是人困馬乏,方便他尋找戰機。

斛律光看著輿圖上標明的那些個烽堡、城戍,也為之頭疼。

若單是圍困,這麽多烽堡,必然分散大量兵力,若放任不管,糧道又會受到威脅,還真就必須將他們盡數拔掉。

斛律光命先鋒大將宋子仙派人挑釁,試圖引蛇出洞,對方也死守不出,使他只剩了強攻的手段。

但一個個打過去,那得打到什麽時候,軍議上,斛律光一拳砸在桌案上,咬牙道:

“先在堡外招降,若負隅頑抗,攻破以後,守軍不留活口,帶上他們的屍首在下一處烽堡外壘京觀!”

帥帳之中,一眾都督們紛紛應命,天子真要怪罪,也有斛律光頂著,他們只是奉命而行。

所謂京觀,並非道觀寺廟,而是聚集敵屍堆積而成的高冢。

不要俘虜這種事,自高歡建義以來,就沒出現過,尤其是高澄掌權,跟南梁搞人口買賣,狠賺了好幾筆。

可斛律光性格剛正急躁,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不將那些烽堡的守軍嚇破膽,真一路打到南鄭城下,消耗時間力氣不說,將士傷亡也不會少。

按理說,為帥者最忌急躁,但這般性格的斛律光在原時空中與北周接戰二十年,經大小百余戰,幾無敗績。

究其緣由,並不只是斛律光懂兵法,有謀略,更是能與將士同甘共苦,得部眾擁護,為他效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