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節 敵我矛盾(第2/2頁)

明代福建絲織業發達,尤其是貿易興盛的漳,泉等地,民間手工業者生產出的絲織品相當有名,漳紗泉錦暢銷中外。

然而絲織業和桑繭業是兩回事……事實上,福建並不產生絲。

由於地理和氣候的原因,福建桑繭業很不發達。《八閩通志》說:“此地蠶桑差薄,所產者多,民間所須織紗帛,皆資於吳航所至。”

同樣的記載亦見於《興化府志》:“本地蠶葉差薄,絲多頹,民間所織紗帛,皆資於吳中。”

也就是說,福建其實是個兩頭在外的貿易模式:一邊從蘇州吳縣大批進口江南生絲,一邊通過本地加工業出口成品綢緞和生絲。

絹,用湖州頭蠶絲為上,柘蠶次之,有素織、花織、雲織、金線織……

紗,亦用湖絲,好者有素紗、花紗、金線紗……

絲布,用湖絲,今織者少……

以上。

……

包括鄭芝龍每年販運去日本的生絲,包括荷蘭人從老鄭手裏硬買來的生絲,這些貨9成都來自於同一個地方:蘇州吳縣……17世紀全球最大的絲綢批發市場。

而切斷敵方財源,打擊對手運輸線,則是敵對勢力間最基礎的操作。早已被列為穿越政權1628年頭號勁敵的鄭芝龍鄭大帥哥,恐怕這會還不知道,早在杭州站成立之初,從根源上打擊他的生絲運輸渠道,就已經是規劃中重點任務之一了。

好吧,這就叫踏破鐵鞋無覓處:面對茫茫多的大小海商,原本杭州站還騰不出精力去調查誰是鄭家供應商,沒想到今天居然自己跳出來一個……

……

當天晚些時候,一道電波從塘莊發向了摩雲觀。

不久之後,摩雲觀也發出了兩道電波,其中一道的目的地是大員,另一道則穿入虛空深處,不知所向。

第二天下午,乍浦鎮外的私港。

乍浦位於杭州灣北岸,依山傍海,地理位置優越,是進入杭州灣的必經之地。

而從福建駛來的尖底福船,一般是不會深入杭州灣的——水文情況復雜,有擱淺的危險。所以位於杭州灣口的乍浦,金山等地,就成了一些閩粵商船的駐泊地。

歸屬於謝家的兩艘福船,此刻正停泊在乍浦鎮外的一處叫牛頭港的私港裏。

昨日從杭州出發後,謝出水乘著一艘小劃子不停趕路,半日功夫就已經趕到50余裏外的乍浦鎮。同族的船長謝十三當時得到通知後,未敢怠慢,今日一早便從乍浦鎮胡亂進了些雜貨將剩余的船艙填滿,謝家的兩艘船此刻已是整裝待發,只等明日一早,就要上路。

就在船上的水手們百無聊賴曬太陽的時候,私港外走進來兩個差役,身後跟著一個家仆模樣的人。

這三位仁兄一路沿著港內的各式大小船只打聽走動,不多時就來到了謝家船前。

“綱首可在?出來回話!”衙役三兩腳從跳板爬上船後,操著一口本地土話,張口就喊。

正在艉艙裏說話的謝出水和謝十三兩個人聞聲出艙,見是兩個乍浦縣的差役,急忙上前行禮:“不才就是船綱,敢問二位差爺有何貴幹?”

總得來說,私港中的這些閩粵船商,和乍浦縣衙屬於井水不犯河水,平日裏船商的孝敬及時繳納,縣衙對此地也是睜只眼閉只眼。

差役見正主出來,將身子一讓,翹起大拇指往肩後一指:“帶家書的差事。”

一個圓臉,青衣軟帽,小廝模樣的年輕人,這時從差役身後走了出來。

“俺是東湖鎮魯老爺家的,家中有書信要帶到漳州府,方才打聽到貴船是往福建去的,所以嘛……”年輕人說到這裏,笑眯眯的住了嘴。

謝出水聽到這裏,已知原委,當下哈哈一笑:“好說,好說,捎家信乃是常事,小事一樁,幾位且隨我來。”

……雖然不知道這位勞什子東湖魯老爺是何方神聖,但是謝出水知道,能勞動乍浦縣差役前來打問送信,這位老爺必定是當地大戶,這個錯不了。

心情很不錯的謝某人,這時候已經決定不收快遞費了,沒準今後還能搭個關系不是?

年輕人來到艉艙後,將一直背在後背的包袱打開,露出了裏面一個厚實的黑漆木匣,幾封信,還有兩雙緞面細布底新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