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七章 天下第二?(第2/3頁)

馬上要過年了,過年期間無論是朝會還是郊祀,都涉及到禮制,閣臣名分總不能還像現在這樣湊合著。

之所以說是“湊合”,是因為現在內閣禮制確實處在一個比較混亂的時候。

大明內閣大學士原本就是個榮譽稱號性質,可以說是隨便加的。

後來內閣制度成熟後,內閣大學士也就制度化了,有了明顯的官階特征。

到了嘉靖朝中前期,能給閣臣用的殿閣大學士名號一共有五個。

從低到高分別是東閣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謹身殿大學士、華蓋殿大學士,注意這裏沒有文華殿大學士。

其中東閣大學士算是低端入門款,給新人菜鳥閣臣,或者比較年輕的晚輩用的,比如秦中堂;

而文淵閣、武英殿算是中端名號,也有名望很強的老資歷大臣入閣後,直接加文淵閣大學士,再晉位就是武英殿大學士。

目前張老師的名號是文淵閣,嚴首輔名號還是武英殿。

謹身殿、華蓋殿這兩個大學士算是高端名號,能加到謹身殿大學士的,基本差不多是首輔了,首輔再資深一點,就是華蓋殿大學士。

例如前倆月被驅逐的翟鑾,就是謹身殿大學士。

一般情況下,內閣基本就三個人左右,所以五個殿閣大學士名號足夠用了,甚至還能富余。

知道了上面殿閣大學士禮制,就知道為什麽說當前嘉靖二十年末尾的內閣禮制很亂,新年朝會都不知道該怎麽排班。

首輔嚴嵩只是個武英殿大學士,下面名號只有文淵閣和東閣,被張潮張老師和秦中堂占著。

張璧和張邦奇這兩個新人,如果想加大學士名號,就沒單獨多余的了,只能與張潮或者秦德威共享。

而武英殿大學士名號對嚴首輔而言,又十分不匹配,按慣例也應該往上調整。

那前面嚴首輔往上調整了,後面又一下子來了兩個新人,張潮和秦德威的名號要不要也往上調整,以便給新人騰地方?

如果都大批量的往上調整,那中高端的大學士名號豈不顯得很不值錢了?

所以嚴嵩特意提出一個內閣禮制問題,真不是閑的沒事幹,確實是一個年前必須解決的問題。

按照正常慣例,大學士名號如何調整,全聽皇帝旨意就是了,但現在是特殊時期,皇上暫時失了智。

嚴嵩又開口道:“關於此事也曾奏報過太後,聖母娘娘諭示,讓群臣推薦大學士也不合適,故而讓閣臣照慣例自行擬定後報聖母準許,另外全部加代字,以候陛下蘇醒。”

王廷相下意識的說:“那不就跟我一樣了?”

代主持軍機處,也是加了代字的!

別人沒有王廷相這種悠閑遊戲的心態,他們都算的上利益相關人,聽到嚴嵩的話後,心裏都在盤算著什麽。

雖說大學士名號和實權是兩回事,只能稍微表現出一點上下等級順序,除此之外沒有多大意義。

但誰又能完全不在意,平白讓自己屈居同僚之下?哪怕名號高一點點,那也是高,官場所追求的不就是比別人更高嗎?

嚴嵩見別人一時間沒說話的,就繼續說:“殿閣大學士五個名號,最高的華蓋殿可以先空著,我晉位謹身殿,張潮晉位武英殿。

剩下的文淵閣給張璧,東閣雖然重復了,但也讓張邦奇再加一個東閣大學士也無妨。”

猛地聽起來,這個安排很很合理。

嚴嵩本來就是名義首輔了,晉位高端的謹身殿大學士很正常,張潮作為老人跟著往上加到武英殿也正常。

張璧和張邦奇兩個新人,按照資歷分一分文淵閣和東閣,也很合理。

別人都在琢磨其中利益得失的時候,冷眼旁觀的王廷相卻發現了一個華點。

然後王廷相就開口道:“嚴閣老是不是太倉促了?先不要忙著擬定殿閣名號,還有更重要的事情沒做!”

嚴嵩問道:“什麽事情?”

王廷相直接的說:“應該先排定閣臣次序,厘清尊卑之禮,然後再根據具體情況,擬定殿閣名號!”

王廷相說的也不算錯,從理論上來說,內閣確實是先有次序,然後定下首輔、次輔、群輔的名位。

而且內閣的次序排名,如果沒有皇帝之類的意外因素幹擾,嚴格按照入閣先後順序排名字。

嚴嵩笑道:“就這幾個人,情況一目了然,還用排次序?第一是我,第二是張潮,第三是張碧,第四是張邦奇!

剛才我所擬定的名號,也是按照這個次序來擬定的,沒什麽差錯!”

說到這裏,嚴閣老忽然有點心酸,如今內閣這幫人的資歷,除了他嚴嵩沒有一個能打的!

張潮是在半年前,秦德威去浙江前夕才送進內閣的;張璧和張邦奇都是倆月前撞大運,翟鑾被驅逐了後,被連帶著入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