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七章 新官上任(第2/3頁)

但秦中堂這個督撫太特殊,衙署用傳統稱呼都不恰當,所以別人想來想去,口頭上幹脆還是稱作幕府了。

進了幕府,讓李娘子帶著仆役去安頓住宿、起居之處,秦德威和陳鳳來到偏廳說話。

陳鳳匯報了安排情況,又對秦德威說:“我去了趟寧波,初步考察了地方,但沒有時間在那邊把衙署安置好。你確定以後要去寧波?”

秦德威點點頭說:“想處理海上的事情,肯定要去寧波。暖風熏得遊人醉,在杭州又能做什麽?所以在寧波必須有個衙署。”

陳鳳就主動說:“待這邊安頓好,我再去寧波看看。”

對衙署這種東西,秦中堂也不會很講究,然後又對陳鳳問道:“你早來一段時間,應當收集到不同消息,目前倭寇狀況如何?”

陳鳳答道:“匯總了近期情況,那些假冒貢使的九艘倭船並沒有在寧波這邊停靠,或許是官軍防守嚴密。

而後南下去了台、溫、漳、泉各處襲擾,軍民多有損失,各衛所謹守本土罷了。

這批倭寇加上裹挾的其他人,分成了幾夥,總人數大致在兩三千,數目委實很多了。”

秦德威隨口分析說:“估計是雙嶼島上的勢力不讓倭寇在寧波這邊搶掠,以免妨礙到雙嶼島的運行。畢竟雙嶼島緊鄰寧波外海,一旦海岸大亂,他們也會受影響。”

“這幫倭寇還能聽雙嶼島的?”陳鳳詫異的反問。

秦德威解釋說:“倭寇也是人,搶掠了東西也要銷贓,所以有求於雙嶼島!”

然後又嘆道:“今年朝廷猝不及防,沿海衛所守備松懈,讓這幫倭寇嘗到了甜頭,也看到了各衛所的虛實!

只怕到了明年,各種真假倭寇又會增加數倍,那時候才是大麻煩!所以我們時間緊,任務重啊!”

陳鳳只是個負責執行的屬官,沒有太多自主想法,但還是忍不住疑惑:“那你又為何公然表示禁海?禁海越嚴厲,海寇數目也就越多,你還嫌明年不夠麻煩的?”

“我心裏自有計較,先依照往常政策慣性而已,以免上來就大肆更改,導致鄉土豪勢警惕起來。”

這裏面有一個很玄學的“悖論”,沿海大戶們既偷偷摸摸的搞走私貿易,但卻又希望繼續維持禁海,但與此同時還希望禁海不要太嚴厲。

陳鳳也頗有感慨的說:“在你駕臨浙江之前,我在寧波呆了兩天。

不親眼目睹就難以相信,海邊家家戶戶或多或少的、幾乎都參與走私。

我勸你也親眼去看一看,看完才能明白,坐在幕府裏發號施令是體會不到真實情況。”

秦德威點頭答應了說:“情況實在太復雜,確實應該親眼去看看。”

陳鳳想起什麽,又稟報說:“對了,你不是要找一個叫俞大猷的福建武官嗎?

他聽說你要找他,早早的就來杭州城等待了,這幾日一直在幕府侯見。”

秦德威很詫異,這位歷史名人為何這麽不矜持?只因自己一聲召喚,就提前從福建跑到杭州?自己的人格魅力有這麽大嗎?

“他不是千戶和金門守備嗎?未經準許,就膽敢擅自逃離?”秦中堂絕對不會因為是歷史名人而故意偏袒,他本人就已經很可能是本時代最著名的“歷史名人”了。

陳鳳苦笑著說:“你有所不知,這個俞大猷乃是百戶出身,考中武舉後被提拔到千戶兼金門守禦。

前兩年,他上書言事,激怒了按察使,直接被撤掉了職務差遣,所以他現在就是一個無所事事、沒有實際差遣的小百戶。”

秦德威無語,難怪俞大猷聽到自己召喚,立刻就提前跑了過來,敢情他現在是個撲街。

在原本歷史時空,毛伯溫是賞識俞大猷的貴人,毛伯溫當了兵部尚書後重新啟用了俞大猷。

但在本時空,因為某中堂的排擠,毛伯溫一直幹著刑部尚書。

秦德威想著就吩咐說:“把他帶過來吧!”

此時俞大猷別無選擇,天天就在幕府門房裏盼星星盼月亮的等著,所以來的很快。

秦中堂喝龍井茶還沒有喝出滋味,就看到有個魁梧漢子在陳鳳的引導下,大步流星的走了進來。

此時俞大猷的內心是非常激動的,他這個人滿腹韜略,喜歡上書言事提意見,結果幾年前為此丟了官職。

之後屢次上書,結果還是處處碰壁,至今未能重新起用。

卻不料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秦中堂個素昧平生、素不相識的頂級大佬居然點名要用自己!

秦中堂打量了幾眼,莫名其妙說了句:“還好還好,你正值壯年,不是少年版的。”

俞大猷理解不了這句話,但他心裏猜測,肯定是不知秦中堂在哪裏看到了自己的上書,然後欣賞自己的才華韜略,所以才會準備使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