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三章 二選一(第2/3頁)

連太祖本人對獻俘禮的態都是簡化隨意不張揚的,後世子孫有樣學樣,獻俘禮都很隨便和簡約,完全沒有一定之規。

正德皇帝“禦駕親征”,平定寧王之亂後,倒是想大張旗鼓的辦隆重獻俘禮,但也都是胡來。

按照原有歷史軌跡,大明第一個正經辦告廟和獻俘禮的皇帝其實是以後的萬歷皇帝,而且辦了四次之多,還都是有根有據,不是正德那種瞎胡鬧的“親征大捷”。

從這個角度來看,萬歷皇帝也稱得上“武功赫赫”,可惜只是大明武功的落日余暉。

在本時空,秦督師搞出個豐洲灘大捷,完全值得告廟和獻俘禮了,以嘉靖皇帝的虛榮心,又怎麽可能不操辦。

但朝廷對獻俘禮多年來一直不重視,大臣們都不熟獻俘禮典章,而且很多紙面上的舊制度都不適合拿來用了。

所以最喜歡更新禮制的嘉靖皇帝才會特意下旨,讓內外大臣集體廷議,制定出一套完整可行的儀式,向天下人宣示大明的軍威。

大臣們對於大捷當然樂見其成,大家又不是漢奸,沒有盼著明軍戰敗的。但是,為何指揮大捷的人是那個秦德威啊!

內閣、部、院群臣聚集在西內門廊房,這次廷議主題是禮制問題,順理成章的就由禮部尚書張潮來主持。

當然,主要是外朝六部之首、大多數廷議的主持人吏部天官許瓚歲數大了,需要注重養生了,所以不太想主持涉及秦德威的廷議了。

嘉靖皇帝的指示精神大家都懂,獻俘禮無非就是要把場面往宏大裏搞。

地點可以定在氣勢最大的午門,天子登五鳳樓,居高臨下的受俘,那絕對壯觀!

現場站班喊話的大漢將軍安排上兩千人,奏凱的樂隊安排幾百人,保證氣氛恢弘!

總體指導思想毫無爭議,最需要商議的就是禮制細節,具體來說就是各個環節的安排。

其中最重要的三個環節,一是大臣代表向天子獻俘;二是天子受俘後,講話和頒詔;

三是刑部尚書領受詔旨後,負責處置俘虜,該關的關,該殺的殺。

然後第一個討論的地方就是,誰作為代表向天子獻俘?

自古以來在獻俘人選上,無非就是兩種方案,第一種是出征的主帥,第二種是兵部尚書。

套用在當下,其實就是秦德威和王廷相之間,二選一。

大家都知道王廷相和秦德威之間的關系,本來這事應該沒什麽波瀾,王廷相肯定不會與秦德威爭奪露臉機會。

但有人不知出於何種心理,玩笑一樣的率先說了句:“該由兵部來獻俘!我舉薦兵部王尚書!”

於是其他人迅速進入看樂子狀態,王廷相連連擺手道:“此次大捷乃是邊鎮帥臣出生入死得來,理當帥臣顯耀於奏凱之時,本官焉敢貪名冒功!”

如果是正常情況下,廷議上被舉薦的人如果主動退讓,也就不會強求了。

但此刻首輔夏言忽然也出聲道:“獻俘禮是朝廷的獻俘,本該就由兵部代表朝廷!”

本來還算輕松的討論氣氛,陡然緊張了起來,人人都意識到,夏首輔似乎有些想法。

王廷相正色道:“首揆此言差矣,如果是一般捷報,本官作為兵部坐堂官,或可勉為其難的代為獻俘,不至於物議紛紛。

但本次豐洲灘大捷實乃不世出之殊功也,或許皇上還要當場下詔封賞,本官豈可越俎代庖,頂替帥臣獻俘?”

夏首輔反駁道:“我朝獻俘沒有成型禮制,今日擬定獻俘奏凱之條例,堪稱承前啟後,要為今後之成例。

王浚川不要只從私人關系考慮,你的職務是兵部尚書,要以兵部尚書的公心去考慮問題。

另外,我看王浚川也是眾望所歸,許多人都同意由你獻俘,何故一再推辭?”

首輔說話份量就是不一樣,自然也有很多人紛紛附和,反正秦德威又不在現場。

再說由兵部尚書獻俘,一樣很有道理。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戎政由兵部尚書代表國家出面也沒毛病!

就連重新入直文淵閣,但一直沒去上班的翟鑾今天也出現了,這時候也跳了出來說:“確實該讓王浚川獻俘!”

王廷相只能再三謝辭,無論如何,他肯定不會去搶秦德威的風頭。

於是首輔夏言就拉下了臉,喝道:“眾人再三舉薦,但王浚川你卻依然不從!既然你抵制眾人所推,何不辭官以示堅決?不然還以為你戀棧不去。”

許多人聽到此處,這才恍然大悟,夏首輔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借著獻俘人選問題擠兌王廷相。

秦德威這邊的人馬有點群龍無首的感覺,主要都不清楚秦德威的心思。

他們誰也不知道秦德威對獻俘禮興趣的有多大,不清楚秦德威是想低調還是繼續高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