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三章 這四個字不能少!(第2/3頁)

無非是率領宣府援兵趕赴大同,然後坐視觀望,等著北虜自行退出邊墻而已。”

嘉靖皇帝:“……”

這個有點讓人堵心的回答,打還是不打?

秦德威覺察到了一絲危險,趕緊解釋說:“其實也不能怪我大明官兵,更與陛下的治理無關!

邊軍之中英勇敢戰者為數不少,年年都有參將以上武官戰死,怎奈形勢比人強而已。

我大明北方九鎮邊軍,兵力近五十萬,不可謂不多,但卻是分散在萬裏邊線上的。

北虜動輒可以聚集數萬,在邊線來回機動,出其不意攻我之一點。

而我大明守軍倉促之間,即便是鎮守總兵最多也就能出動數千人去迎戰,甚至還有以數百人去迎戰上萬北虜的事情。

如果左右友軍馳援順利,或許能小勝,如果友軍馳援不利,往往就戰敗喪師。

而時至今日,邊軍最穩妥的辦法就是據守城堡了,保證不失地而已。還是那句話,形勢比人強。”

秦德威解釋了這麽多,潛台詞都聽懂了。

無論誰當總督,八成也是攔不住機動性很強的數萬北虜,所以派誰去都一樣,而且這也不怪陛下。

秦德威又道:“而且據延綏鎮報稱,另一酋首吉囊部眾徘徊於西部邊墻外,估計有接應俺答之意。

所以若不能短時間內聚集十萬戰兵,並做好兩面應敵準備,肯定攔截不住俺答這部賊寇。”

這些話聽起來很喪氣,卻又是大實話,讓人忍不住惱火的大實話。

這回嘉靖皇帝沒有問“怎會變成這樣”,君臣都知道的,九十年前那場土木堡之變之後,大明就喪失了主動進攻的力量,基本上就只能被動防守了。

但九十年前那位敗家玩意是嘉靖皇帝的曾祖父,在禮制下,君臣誰也不好開口埋怨祖宗,嘉靖皇帝還是只能憋著。

嚴嵩突然感覺時機到了,嘉靖皇帝心裏憋的火氣一直得不到發泄,可能已經到臨界點。

而秦德威偏生還在不停的說大實話,只要稍加挑撥,說不定就能惹的皇帝對秦德威發怒。

先是恨恨的看了眼秦德威後,嚴閣老突然很陰險的開口了,對嘉靖皇帝奏道:

“既然秦德威對邊情了如指掌,不如就派秦德威去總督宣大,不必另求他人了。

何況事態緊急,宣大總督非重臣不足以鎮戍,如今知兵的朝廷重臣中,也只有秦德威能走得開,而且年輕健壯。”

嚴閣老這個進奏,倒是真讓眾人意外了,但想想嚴閣老對秦德威的敵意,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其實大家也都懂,嚴嵩就是故意將秦德威架在火上烤,或者故意惡心秦德威。

秦德威錯愕的眨了眨眼睛,你嚴閣老也真心黑!

他腦中高速的思考起來,對嘉靖皇帝回應道:“也可,臣正有請纓出征之意。”

嚴嵩:“……”

霧草!秦德威這個反應,讓他又有點不會了啊?

你秦德威踏馬的知道宣大總督意味著什麽嗎,就敢這麽答應?

別說嚴嵩,其他人包括嘉靖皇帝在內,一時間也都懵住了,秦德威今天真的吃錯藥了?

宣大總督這個官職不是不好,不是不重要,不是不高級,不是配不上秦學士。

因為距離京師實在太近的緣故,在當前的大明,宣大總督甚至可以說是地位最高的總督,沒有之一。

舉個例子,在過去經常以兵部尚書官銜去當這個總督,其他地方總督哪有這樣的?

但比起殿中各種清貴的大學士而言,宣大總督又絕對稱得上苦差事了。

能在禦前毫無風險的贊畫方略,誰想去一線吃苦頭?

而且兵兇戰危,總督雖然不會有人身危險,但戰事稍有差錯就是下獄論罪的結局。

別人真不知道秦德威怎麽想的,但既然秦德威做出了反應,下面這個回合,又該嚴閣老說話了。

所以眾人又下意識的齊齊看向嚴閣老,可是向來有小心機嚴閣老卻還在茫然中。

嚴嵩本來可以料定,無論如何,秦德威也不會答應接手什麽宣大總督。

秦德威公認的好逸惡勞、貪圖安逸的秉性,肯定百般推脫這種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

畢竟剛才也分析過了,這個差事估計也刷不到什麽功勞,“好大喜功”的秦德威更不會有興趣。

現在皇帝心裏正十分窩火,這種不停口嗨放嘴炮,卻又不肯擔起實際責任的嘴臉落在皇帝眼裏,只會讓皇帝更加窩火!

稍加挑撥,就會爆炸!

而且以嘉靖皇帝今天對秦德威的惱火,和嘉靖皇帝的偏激較勁性格,說不定一怒之下真“發配”秦德威去大同——你越不想去,朕越想讓你去!

那就更有樂子看了,坐在大後方中樞的閣老,想挑前線的毛病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