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八章 不需要支持(上)(第2/2頁)

嘉靖皇帝將兩篇賦文都看了幾遍,不禁動容而感慨。

經過兩大高手潤色的賦文,肯定差不到哪去,更不用說背後代表著故鄉民心這層重要意義。

隨後嘉靖皇帝就吩咐道:“抄於表冊,用於典禮。”又嘉獎道:“具名大臣,每人賞銀五十!”

昨天參與了與本地士子聚會的大臣一起謝恩,其他人也只能羨慕了。

秦德威連連感慨,對於嚴嵩和夏言的鬥爭,史書上可能沒有那麽多細節。

但親眼看到了,親身經歷過,就明白嚴嵩為什麽能一點一點的超越夏言,最終取而代之了。

論起處理政務國事的能力,夏言確實比嚴嵩強,也真是想有所作為的。但嚴嵩實在太能舔了,簡直一舔遮百醜。

本以為今日朝會再無事時,禮部尚書張潮忽然又出列,對嘉靖皇帝奏道:“臣彈劾工部左侍郎兼督理顯陵事務大臣顧璘!驕慢無人臣禮!”

群臣立刻來精神了,還以為在今天這禮節性朝會,也就是聽嚴嵩拍馬屁了,沒想到還另有好戲!

“昨日群臣與士子皆發自赤誠,感嘆陛下之孝意,以手為心著作文章。但顧璘卻當場拂袖而去,實乃藐視聖躬,無禮之極!”

張潮這幾句話,讓別人仿佛看到無數刀光劍影撲面而來。而且更讓別人震驚的是,張潮竟然也幹這種事!

在大家印象裏,張潮張尚書還是張學士時,為人還算誠樸實在,沒有刻意吹毛求疵或者捕風捉影的攻訐過誰。

沒想到今天張潮像是變了個人,竟然挑頭開火。

至於張潮發起攻擊的動機,眾人自然而然就想到了秦德威,都知道顧璘與秦德威正在競爭少詹事。

少詹事說透徹點,還是皇家的家教或者管家性質。所以如果顧璘缺少對皇家的尊重,那就絕對不適合擔任少詹事了。

但張潮的這番蛻變,還是令人很唏噓,難道真的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感受著周圍詫異的目光,張潮幾乎就想掩面而走,權力鬥爭使人扭曲啊!

他說他不想做,秦德威非讓他做;他想拒絕,秦德威不讓他拒絕。

做人很挑理的嘉靖皇帝聽到後,轉向嚴嵩喝問道:“可有此事?”

昨天嚴嵩是在場的當事人,還是地位最高的那個,對此問題避無可避,只能奏答道:“確有此事,顧璘提前離席而去,但是……”

說到這裏,嚴嵩忽然停住了,不敢再往下說了。

本來他想說的是“情有可原”,但他忽然又意識到,刻薄嚴苛的嘉靖皇帝肯定非常討厭這四個很糊弄人的字。

所以嚴閣老也只能急忙停住後半句,以免惹火燒身。

顧璘已經站了出來,免冠頓首,對嘉靖皇帝叩拜謝罪。這是朝堂老規矩了,被正式當面彈劾的大臣,都要這樣做。

嚴嵩皺起了眉頭,腦子急速運轉著。

他現在明白,為何昨日秦德威蓄意挑釁和擠兌顧璘了,原來伏筆在這裏,就是要逼著顧璘走!

可惜已經是後知後覺了,當時卻完全沒意識到這個隱患。

還沒等嚴嵩想好怎麽救人,卻見身後一道黑影躥了出來,對嘉靖皇帝奏道:“陛下!顧璘只是無心之失,本意絕對沒有藐視皇家!

顧璘可是督理顯陵的事務大臣,怎麽可能不明白陛下孝意,怎麽可能不在乎追思獻皇帝!”

眾人看清楚是秦德威後,又大吃了一驚,誰也想不到秦德威竟然會出來維護顧璘。

當老師的張尚書彈劾顧璘,當門生的秦學士又出來幫顧璘說話,這對師徒到底在搞什麽鬼?

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嗎?

就是群臣還有點恍惚,秦德威這應該是替顧璘求情沒錯吧?就是怎麽聽起來這麽別扭?

總強調“督理顯陵事務”幹什麽?強調一下顧璘因為工作特殊,本應該更加忠誠,但實際上反而更不堪?

最後秦德威求情道:“故而臣以為,顧璘這是無心之小過,陛下不必苛求,只以寬宏待臣子即可!”

嘉靖皇帝不知為什麽,忽然開口質問秦德威:“你為何替顧璘求情?難道你不想做少詹事了?”

這話問的太誅心了,但又能不答,秦德威半真半假的編造說:

“顧璘乃是同鄉前輩,已經與我認識了九年,念及故舊之情,不得不出面求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