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殿下,您瞧誰來了?”鮑全人未至,聲先到。

劉子嶽坐在太師椅上,面前的案牘堆成了小山,聽到鮑全這大嗓門,他連頭都沒擡,只是揉了揉脖子,翻開下一本卷宗。這是並州府庫的賬目。

紅蓮教洗劫了府庫,府庫的財物流失。收復並州後,抄沒了部分紅蓮軍或其走狗財物,能尋到主人的物歸原主,尋不到的便充入了府庫,因此現在並州府庫的賬目是一團亂麻,下面的人理了好一陣子,才將賬目送了過來。

劉子嶽看得眼花腦脹,只想快點看完,哪有空搭理鮑全,直到一個陌生的聲音在面前響起。

“臣穆慶見過平王殿下。”

穆慶兩個字如同一縷清風破開迷霧,讓劉子嶽渾渾噩噩的腦袋一下子清醒了,他蹭地推開椅子起身幾步上前拉著穆慶,激動地說道:“穆大人,你總算來了,一路上辛苦了,來,請坐,我跟你說一說並州的情況。”

“殿下,這,這不合規矩……”穆慶推辭,但敵不過劉子嶽的力道。

劉子嶽直接將其推到桌案前坐下,指著如山的卷宗一一介紹:“這是並州的賬冊,原先的在這兒。還有這一沓是並州的戶冊,此次紅蓮教之亂,並州損失了三千余人,還有這是抄沒的房屋、田產等物,這是……”

穆慶剛進門腦子裏就被塞了一堆的東西,等他回過神來時,已經翻看起了府庫的賬目。

總感覺哪裏不對,但穆慶又說不上來。

直到第二天,劉子嶽帶著鮑全來跟他辭行,看了一晚上卷宗,恍恍惚惚的穆慶這才意識到自己似乎被甩了個大大的爛攤子。

他趕緊拉住劉子嶽,情真意切地說:“臣久聞殿下大名,仰慕已久,有些問題想要討教殿下,可否請殿下再多留幾日?”

劉子嶽急著回去,厭倦了這沒完沒了的瑣碎公務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他這次出門太久了,已經好幾個月了,連過年都沒能回去過,而且冉文清、鮑全也都跟著他走了。

雖說興泰還有郭誠、陶余等人看守,也有於子林幫忙盯著,出不了什麽大事,但時間太長,總歸有些不大放心。

因此這邊的事一有人接手,劉子嶽就迫不及待地想回去了。

但看穆慶這副殷切又迷茫的樣子,本就有些心虛的劉子嶽也不好拒絕,笑道:“討教談不上,穆大人有話直說,過兩日我得回去了,這次出門實在是耽擱太久了。”

穆慶笑呵呵地說:“兩天足矣,臣有些疑惑,需得勞煩殿下替我解惑。”

然後鮑全就看到自己已經準備跑路的殿下又被絆在了書房,跟穆大人討論得熱火朝天,連膳食都是仆人送進去的。

花了整整一天,劉子嶽將要交接的事情都跟穆慶說得清清楚楚了。

穆慶感激地說:“殿下已經將工作做了一大半,辛苦了,臣實在是愧疚。不過臣還有一事想與殿下商量。”

劉子嶽嗓子都有點啞了,懶洋洋地掀起左眼皮:“穆大人請講。”

穆慶道:“臣聽聞,連州、高州大規模種植甘蔗、棉花等作物,讓當地百姓過上了富足的生活。臣觀並州清苦,百姓生活艱難,殿下,可否在並州也大規模推廣這兩種作物?”

一州種植推廣什麽作物,哪需要問他啊,他又不是什麽農學家。

劉子嶽明白穆慶向他征詢的原因,穆慶真正想問的是劉記商行能否收購這些棉花甘蔗。

農作物這種東西,種植從來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銷售出去,千年後普通的農民都面臨著這個問題,更何況現在交通、通信極不發達的古代。

穆慶是公孫夏舉薦來的,自己人。劉子嶽不跟他打馬虎眼,直接道:“穆大人,甘蔗、棉花屬於經濟作物,種植的利潤確實比糧食作物更高。但高州、連州臨近碼頭,海運方便且成本低,但並州不同,並州離最近的碼頭也有好幾百裏,中間要經過數地,道路不暢通,運輸麻煩。若是采用陸路的運輸方式,運輸成本會翻數倍。”

“更重要的是,蔗糖和棉布之所以能維持較高的利潤,便是因為其數量相對稀少,但需求卻旺盛,供不應求,才有高額的利潤,若是大規模種植,供過於求,價格肯定會降下去。一旦利潤下降,那給百姓的工錢也會隨之降低,又談何好日子。”

“而且,若南越數州,連同封州、並州、袁州都以種植棉花、甘蔗為主,那糧食作物呢?人可以不食白糖,不穿棉衣,但不能不吃飯,管仲重金求鹿的事跡傳唱至今,值得我們警醒。更何況黃思嚴帶兵北上,沿途可能會收編一些人入伍,他的隊伍人數會不斷膨脹,若有朝一日,他那邊若是遇到困難,需要糧食,我等要不要支援?”

劉子嶽將一條條明明白白地擺在他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