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小年那天,李老板的船隊順利抵達了京城。

這幾日,京城正在下小雪,路面積了寸余厚的白雪,氣溫異常寒冷,一開門,刺骨的冷氣撲面而來,但這嚴寒的天氣都法撲滅李老板心頭的火熱。

路上,李老板就一直在琢磨,怎麽將這批貨利用到極致。銀子肯定是要賺的,此外,他還想用這批貨結交一批朋友,正所謂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

以前,他的人脈關系多在廣州和江南,如今江南戰火不斷,經營的人脈算是毀得差不多了,廣州那邊又有個劉七壓他頭上,哪怕關系暫時緩和了,李老板也還是有些提心吊膽的。所以他打算慢慢將生意的重心轉移到京城,在京城尋些合作夥伴和靠山就很重要了。

因此,到了京城後,李老板沒有急著出貨,而是安排了幾個夥計到城中的各大鋪子探路,詢問一下白糖、棉布、食鹽這類物資的價格,並讓人買了些樣品回來,跟自己的貨做比較。

這一比較,李老板就有些明白劉記商行的貨為何會賣得比較好了。

他家的白糖幹燥,粒粒分明,顏色偏白,看起來就比較幹凈,而買回來的這少量白糖,質量就參差不齊了,有的泛黃,有的裏面還有少量的雜質沒有清理幹凈。若是普通百姓,可能不會計較這點差別,可那些貴人的嘴巴挑著呢,寧可多花點銀錢也要買好的。

再說食鹽,官鹽顏色偏黃,嘗起來有一股淡淡的澀味,劉記商行的只有一個鹹味,而且顏色白如雪,肉眼一看就高下立現。

棉布,劉記的也是細膩柔軟,花色多樣,種類豐富。

對貨物有了信心,李老板再來對比價格。

京城的白糖,這兩年價格有所回落,在一百一十文到一百二十文錢之間,視白糖的質量而定。食鹽價格則在三十文到四十文之間,各個店鋪的價格都有細微的差別,棉布則在四五貫錢之間,都比廣州貴不少,果然京城的有錢人就是多。

這些價格都比他的拿貨價高出了三分之一左右,即便扣除掉船運費,他也能賺一筆不少的銀子,難怪廣州那些商賈都想跟劉七打好關系呢,要知道他們的拿貨價可比李老板還便宜些。

李老板想到這幾年少賺的銀子,心頭滴血,懊悔不已。早知劉七還有這等本事,他當初說什麽都不會為了那點利益打壓劉記商行。

這事不能想,越想越後悔。

李老板趕緊將注意力轉移到了買賣上,他準備在京城選幾個合作夥伴,等賣完了東西,再想辦法,弄一批京城流行的貨物回廣州,又可賺一筆,不然空船回去,太虧了。

不過他在京城沒什麽根基人脈,也找不到人給他介紹不錯的商賈。若是一個個去調查,太費時間不說,也未必就能清楚地打探到對方是什麽樣的人。

所以李老板想了個辦法,那就是高調入京,想辦法讓這些商賈們主動找上門,到時候他才從中擇優挑選。

這樣既不用他耗費心力到處去尋找買家,還因為有了競爭,可將手裏的貨物賣出更好的價格。

盤算清楚後,臘月二十五這天,李老板租了一個車隊,帶著大批的貨物進入京城,然後在租住的客棧門口一側支了個攤子,擺了些樣品,再在攤子上方掛了一條橫幅,上面寫著“大量出售白糖、食鹽、棉布,只批發,不散賣”。

然後李老板又安排了兩個能說會道的夥計守在攤子旁,若有可能來詢問,有合意的就領進客棧,他親自跟對方談。

李老板之所以這麽自信,是因為他讓人打聽過,這幾年戰亂導致陸路運輸的物資比較困難,京城也缺一些好貨,尤其是到了年關,不管外頭是烽火連天,但京城是太平的,貴人們也是要過年的,這好東西總不愁銷路。

李老板猜得沒錯,攤子支起當天,就陸陸續續有客商前來詢問,想要拿貨。

李老板先是了解了一番對方的身份,大致需要多少貨,又報了個比市場價略微低那麽一點點的價格嚇退對方。

等人走後,他再跟客棧掌櫃的了解這些商賈的來頭,買賣有多大,風評如何。

他們這麽多人租住客棧,這點小事客棧掌櫃自是知無不言。

如此一來,李老板心裏很快就有了個小本子,將這些人分為了三六九等,哪些是不予理會的,哪些是重點客戶,要重點對待的,他心裏都有了一杆秤。

同時為了尋找到更多優質的合作夥伴,李老板還尋了些乞丐,給了一人十個銅板,讓他們幫忙在大街上給李記商行做宣傳。

這些乞丐拿了錢也是真賣力,故意在街上高聲議論。

“知道不,城東那家迎客居從南邊來了個商人,帶了好多白糖,還有鹽,棉布。搬運的時候,有個袋子破了,那白糖撒了一地,比地上的雪都白,我趴在地上舔了舔,真甜啊,我一輩子都沒嘗過那麽甜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