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於子林的消息沒錯,十天後,朝廷便傳來了旨意,允許南越開辦兩座鹽場,商戶若有意購買下一個鹽場,需付二十萬兩銀子。

幾日內就要交這麽大筆現銀,出的起的商戶不多,畢竟做買賣的,誰手裏沒壓點貨什麽。

但食鹽暴利,大景的鹽價極為昂貴,四五十文一斤,導致有些貧困的百姓幾個月不知鹽味。而私鹽十來文一斤,都還有不小的利潤,中間如此高的利潤,眾商戶自是垂涎不已。

之所以造成這個原因,乃是因為朝廷在中間不斷加價收稅,打仗缺銀子了,遇到天災人禍缺銀子了,皇帝壽辰、修陵寢等缺銀子,都經常在鹽上做文章或是從鹽商、鹽場拿錢。

這便使得食鹽的價格居高不下,最後這一切當然還是轉嫁到了買鹽的百姓身上。

李安和這一兩年挺倒黴的,生意連連受挫,聽說了此事後,感覺自己發財東山再起的機會來了,有意向拿下一個鹽場,從此一本萬利地賺錢。只是他手裏的資金不夠,當然若是能夠給他一段時間,他一定有辦法籌措到二十萬兩銀子。

可官府不等人,說哪天便是哪天。

李安和只能歇了自己單獨拿下鹽場的想法,到處找人合作,希望能找幾個人共同出資吃下一個鹽場。

只是還沒等他跟其他人談好,兩座鹽場便已有了明確的歸屬。

一座是被廣州商戶都不陌生的劉記商行拿下,還有一家大家都沒聽說過,不知從哪兒冒出來的山嶽商行給拿下了,聽說是高州那邊的商人。

眾多還在猶豫的商人扼腕不已,暗恨自己當時為什麽要猶豫,為什麽想再等等,看能不能便宜點,最後全便宜了別人。

可事已至此,再懊惱也沒辦法。拿不到鹽場,這些商人們便又去爭鹽引。

一張鹽引一萬兩銀子,對這些商人而言不是什麽難事,拿到了鹽引便有了販鹽的資格,也算能分一杯羹了。

劉子嶽也讓人拿了兩張鹽引,反正不貴,拿在手裏萬一有用得著的地方呢。

當然,他最重視的還是鹽場。

說是朝廷賣給兩家鹽場,但實際上給的只是經營鹽場的資格,具體的鹽場連個影子都沒有,還要讓他們自己去建。

制鹽的方法很簡單,主要是利用海水蒸發,留下結晶便是粗鹽,然後提煉去除雜質就是雪白的細鹽了。

南越海岸線上,有些地方適合建天然的曬鹽場。

開辦鹽場需要氣溫高、降水少、多風、日照強這幾個條件,因為這樣有利於蒸發。

劉子嶽雖然知道大致的過程,但到底沒有親自實踐過,因此他讓冉文清在興泰招聘鹽工,尋找有經驗的鹽工。

告示貼出去後沒多久,還真有幾名漢子站了出來。

他們都是從江南來的流民,以前在鹽場幹活,後來江南發生了□□,鹽場也受到沖擊,為了活命,他們只得帶著家裏人往南逃,最後來到了興泰定居。看興泰對有一技之長的匠人都很好,一聽說要招鹽工,他們便站了出來。

有了熟悉鹽場運作的熟練鹽工後,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了,選址,建鹽場,曬鹽。

冉文清白天向鹽工們學習了解鹽場的運作,晚上啃相關的書,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兩個鹽場總算初具雛形了。

劉子嶽從頭到尾就沒操什麽心,有一批能幹的屬下就是好,他躺著數錢就行了。

兩個鹽場建起來後,冉文清又招了一批信得過的培訓成鹽工,派去鹽場,兩個鹽場正式運轉,到火熱的七月,鹽場的第一批鹽出來了。

劉子嶽捏著雪白的食鹽嘗了嘗,味道比起現代還是差了點。這是因為鹽場的提純這一步比較粗糙,粗鹽溶於水過濾蒸煮後,便算是提純了,但其實裏面還有些雜物沒有清除幹凈。

不過這已經比市面上所賣的不少食鹽好多了。

鹽場鹽工待遇差,工作極為辛苦,便導致鹽工做事消極,官方鹽場的加工並不精細。而且食鹽是生活必需品,不管提沒提純,弄得幹不幹凈,都一樣有人買。官鹽又是壟斷,不愁賣,自然也就沒有動力去好好提純,以提高食鹽的質量了。

相較之下,私鹽要好很多,無論是色澤還是純度都要比官鹽高出一等。

劉子嶽將鹽放了回去,笑道:“不錯。”

得了他的首肯,鹽場開始繼續產鹽,八月兩個鹽場的產鹽量便達到了五萬多斤。這個數字雖不少,但冉文清還不滿意,繼續帶人擴建鹽場,提高產量。

兩個鹽場建成後,最顯著的變化便是南越本地人不用再吃外地運來的鹽了,鹽商們都拿著鹽引去兩個鹽場拿鹽。

少了繁雜的運輸環節,廣州食鹽的價格降到了三十多文錢一斤,而且食鹽的品質更好了,白如雪,簡直是物美價廉。

很快本土的食鹽便取代了外地運來的食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