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譚婆婆滿頭銀發,笑容和藹,很有親和力。譚三夫人池氏是個溫婉的江南女子,說話細聲細氣的,宛如淙淙流過的泉水,很容易讓人產生好感。

婆媳倆出面效果果然比冉文清好。

以前路過還有些猶豫膽怯的女子看到如今招工的變成了兩個看起來很面善的婦人,心底的防備少了許多,逐漸有人大著膽子上前詢問。

池氏細心地給解釋:“這廣州城內的人都知道我們東家種了不少甘蔗榨糖,因此需要不少砍甘蔗、種甘蔗的人,此外春天播種,夏天采摘棉花,一年四季都不缺活,因此想招些手腳利索的婦人,年齡不拘,只要人勤快踏實就行。”

婦人有些心動,又有些猶豫,兩只手絞成了麻花狀。

旁邊的譚婆婆見了,笑眯眯地說:“大妹子可是有顧慮?不妨說來聽聽。”

婦人躊躇片刻,吞吞吐吐地說:“妾身家裏還有個孩子,我若是去了無人照顧。”

她這情況,要麽是個寡婦,要麽是男人靠不住,才要她既操持家務照顧孩子又要擔心一家人的生計。

譚家原先也只是小富之家。譚婆婆這把年紀什麽事沒見過,她臉上的笑容更和藹了:“大妹子,這個不當事的,若是孩子很小,可以將孩子放在鎮上,大家幫你照看,晚上你再接走。若是孩子大了,也可以做些輕便的活補貼家用要是你家孩子喜歡念書,也可送去我那不成器的孫子那裏啟蒙識字。他不中用,二十幾歲只中了秀才,七公子心善就讓他在鎮上開了一個私塾,教孩子們念書,凡是喜歡念書聽故事的孩子都可以去。”

這那裏只是可以而已,秀才啊,他們村子裏幾十年才處了一個,連村子裏德高望重的老人都對其頗為尊重,鎮上的有錢人也搶著想跟他家結親。

婦人頓時肅然起敬,看譚婆婆的目光充滿了尊敬:“妾身真的可以嗎?”

譚婆婆笑眯眯地說:“怎麽不可以?這個錢是七公子出,小孩子們喜歡的都可以去聽聽。當然,若是不想念書,小子們可以跟著師傅學學木工、瓦匠、趕車等這類的活兒,姑娘家可以跟著我這個老婆子學學織布繡花。咱們七公子以後還要開織坊,織布也一樣拿工錢,還不用出去受那風吹日曬之苦。”

婦人聽得眼睛發亮,不敢相信有這麽好的地方,好到她覺得有種不真實的感覺。

看出她眼底的向往和不安,池氏在一旁補充道:“嫂子第一次出遠門,也可找些親近的女子作伴,多點人在一起,彼此之間也有個照應。”

這話打消了女子心底最大的擔憂,她緊緊攥著帕子說:“你們還要招人嗎?那我回去問問。”

“招的,小姑娘,大嬸子只要認真幹活的,咱們都要,你認識的人中若是有這個意向的,可叫過來一道。”池氏笑盈盈地說。

送走了這個婦人,接下來她們又陸續接待了數名女子,大多都是二三十歲面目愁苦的女子,一看生活就很不如意。

也是,若是生活安穩無憂,誰又不會背井離鄉去做長工呢?

這到底是大事,絕大部分人都沒法第一時間做出決定,因此很多都是問過之後就沒了下文。

不過譚婆婆和池氏性子很好,都極為耐心,臉上始終掛著溫柔的笑容,倒是讓人的第一印象很不錯。

第二日陸續有女子前來報名,三天後,她們總共招了一百一十名女子。

比冉文清的成績好多了,但劉子嶽還是覺得不夠。

這點人,以後除草、摘棉花、曬油菜等等這些活都需要人,況且織坊還需要一批女工,只這麽點女同志是遠遠不夠的。

他將冉文清叫了過來:“冉管事,咱們興泰一直處於缺人狀態,因此我擬了個刺激人口增長的計劃,你看看行不行?”

冉文清接過一看,總共就兩條。

一,凡是在興泰成婚的男女,雙方年滿十八歲以上者,由劉記商行給新娘提供兩貫錢作為嫁妝。

二,即日起,凡是定居在興泰的百姓,生一子女,無論男女皆由劉記商行補貼兩貫錢,但同一對夫妻每胎之間必須間隔兩年及以上,否則不予獎勵。

說白了就是刺激成婚和生孩子,手段嘛就是砸錢,真是簡單又粗暴。

這種方式興許是最好的,因為這種事不能強迫只能利誘,而且還有個好處,許多家在別處只是到興泰做工的男人也會考慮將妻兒老小一並帶到興泰定居,因為他們舍不得這白到手的錢。

這樣倒是能夠快速增加興泰的人口。

但冉文清有些地方不理解:“公子,第一條為何要規定十八歲,第二條為何要規定間隔兩年?”

劉子嶽跟他解釋:“十八歲身體才長成,太小生孩子對身體不好,至於間隔兩年嘛,咱們種地都要適時地輪種施肥,更何況是女人生孩子,這可比地裏種莊稼難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