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第2/2頁)

要想在大清把現代的空調復刻出來,難度可想而知,沒有機械化和流水線的工程,成本降不下去,還得配上發電機,空調必定只有富貴人家可以用。

胤祚完全沒有奢望,近幾年間普通百姓家庭也能安裝上發電機和空調,過一個涼爽的夏天。

理智歸理智,感情上還是有些沖動。

兄弟三人匆匆忙忙趕回皇莊,直奔墨家和公輸家人的實驗室。

他們兩家人的技藝水平高,人數多,每個人感興趣的方向不同,不好把他們強行湊在一塊幹活,也不好把他們和一些初入物理化學的人放在一起。

就找地方又建了幾個實驗室,分成了一個又一個的組,火車、汽車等交通工具是一組,風扇、空調等電器又是一組。

他們現在去的就是電器一組的實驗室。

實驗室的門緊緊關著,門口放了個嗡嗡作響的大機器,裏面吵吵嚷嚷的,不知在吵些什麽,關上門都不能阻擋他們的大嗓門。

魏珠上前拉開了門,關住的冷氣從敞開的大門裏洶湧躥出,凍得剛好在門前的魏珠一個激靈,渾身雞皮疙瘩都豎起來了。

拉門的聲音一響,裏面的人瞬間止住說話聲,刷刷回頭,等見到是六阿哥,一個個笑逐顏開。

“六阿哥回來了啊。”

“快來看看我們的空調。”

“制冷效果還是非常好的。”

“我們現在就在看電表,測電量。”

“六阿哥一起啊。”

每個人的神情都是欣喜的,他們或許會因為研究路途中遇到的種種困難而爭執,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將研究做好。

這才是胤祚最熟悉的環境。

為了能讓這群研究狂人不被資金卡住脖子,可以肆意地研究,他跑來跑去,尋找各種賺錢方式,都是值得的。

“好啊。”胤祚快速跑進去,順著眾人讓出來的那個缺口,直奔被他們圍起來的大機器。

這東西目前還是個半成品,因為只有空調內真正起作用的那一部分,沒人顧得上外殼好不好看,那些都是真正成功以後才會花上那麽一丟丟功夫去想的事。

胤祚瞅了瞅這台過於醜的空調,轉身去外面看空調外機。

空調的內機和外機都是按照他給的圖紙說明來做的,就是在型號上有點問題。

由於工藝問題,做得太大號了,是現代機器的一點五六倍,太占地方了,運送和安裝都不方便。

“空調的內機和外機都得再做小。”

“這個出水口得用管子連接,不然水會到處都是。”

“連接空調內機和外機的銅管得包起來。”

“外殼上也得費點心思,我們做出來的第一台空調可是要送給太皇太後的。”

一群人悶頭就是幹。

還沒等他們幹出點成績來,大清各地的蝗蟲等到了合適的溫度與濕度,開始一一孵化,從松軟的泥土中爬了出來,一個接一個地趴在農作物上。

一兩只蝗蟲對農作物的傷害性還不大,可當蝗蟲的數量成千上萬,如一片片黑壓壓的雲壓過,就成了災難。

水嫩的農作物不用說,硬一點的樹葉樹皮都會被啃,運氣不好,蝗蟲過境時碰巧在戶外的人都會被咬上幾口。

以上是過去鬧蝗災時的情形,今年有些不太一樣。

早在各地收到今年繼續撲殺蝗蟲的政令時,很多人就已經自發地去土裏挖蝗蟲卵出來燒,還有人準備了雞和鴨,組成滅殺蝗蟲的小戰隊。

不久後,第二份政令來了。

這一份政令異常地長,裏面包括了怎麽孵化蝗蟲卵,怎麽制作蝗蟲飼料,怎麽喂養雞鴨,油炸蝗蟲的做法等等。

各地官員將信將疑,本想著試試看再說,等看到政令的末尾有一句不太正經的“以上辦法全來自皇莊”,完全不官方的解釋,頓時恍然。

原來是六阿哥搞出來的,那沒事了。

政令在路上走了很長的時間,個別地區溫度高一些,蝗蟲都快孵化出來了。

有百姓嘗試著挖出蝗蟲喂雞,沒幾天就發現雞長得又快又大,十分結實。

有人聽說京城許多達官貴人都在吃油炸蝗蟲,實在好奇味道如何,那麽一炸,而後一發不可收拾。

油炸蝗蟲的美名由南及北散發開來,好似滴入水裏的一滴油,擴張的速度極快。

家裏的老老少少都下了地,挖土的挖土,抓蝗蟲的抓蝗蟲,務必把銀子、不,蝗蟲盡早地收入口袋。

康熙在京城等了又等,竟然沒等到一處地區受災的消息。

以往蝗災嚴重需要賑災的地區,今年沒有多少糧食受損不說,家家戶戶都靠著抓捕蝗蟲、喂養雞鴨賺了不少錢,據說個別勤勞的人家,靠抓蝗蟲買了房。

更令康熙不敢置信的是,民間竟有不少地方把蝗神廟裏的像換成了胤祚。

康熙:“……”就、離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