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第2/3頁)

胤祚:“……”

總覺得親爹和親哥在想一些比較失禮的事。

幸好老爺爺就是他杜撰出來的人物,甩什麽鍋都不需要有心理壓力。

余光瞥見下方梁九功那滿臉的認同,他忽然失去了言語的能力。

就、挺對不起老爺爺的。

“我以後都不說了。”小家夥唉聲嘆氣,他哪裏想得到在現代頂多被人吐槽一下的土味情話,到了大清竟然具有這麽大的殺傷力?

康熙:“正該如此。”

太子:“千萬記得。”

胤祚連連點頭,只是由於低燒的緣故,整個人懶洋洋的,不太提得起勁,點頭的動作都做得慢悠悠的。

太子揪心不已,六弟才四歲,一會兒中毒高燒,一會兒疲累低燒,怎麽就多災多難成這樣了?

康熙見慣了胤祚活蹦亂跳精神十足不氣死自己不罷休的樣子,看到他這病蔫蔫的模樣就不太舒服。

他想說點什麽轉移話題,最好是能讓這小子精神起來的。

胤祚只有在遇到新事物和研究時會精神一些,眼睛都能發光的那種,這方面他實在不擅長,剩余的就只有……氣他的時候了。

康熙暗暗嘆氣,罷了,為了兒子他就犧牲這一回吧。

“胤祚,聽說你已經猜到了朕給小九和小十起的名字?”

胤祚也沒問康熙怎麽知道的,他說這話時沒有特意避著人,更沒叮囑別人要守口如瓶,說就說了唄。

“對啊。”

意識到什麽,胤祚問:“汗阿瑪找我是為了這個?”

康熙點頭:“朕已經取好了,你覺得是哪兩個字?”

太子和梁九功悄悄豎起耳朵。

他們倆可是親眼看到汗阿瑪/皇上抓鬮抓起的名字,要是這都能被六弟/六阿哥猜到,那可真是神了。

如果是十四阿哥後面的阿哥用的什麽名字,胤祚還不一定記得住,但是在那之前的阿哥全部參與過九龍奪嫡,都是清宮劇中的主角和配角。

簡而言之:熟得很。

胤祚都不用費心去想,隨口就道:“胤禟,胤礻我。”

康熙:???

康熙:!!!

他的第一反應是去看梁九功:“你說的?”

梁九功可是真冤枉,趕忙為自己澄清:“皇上,奴才一直站在這裏,並沒有看到您選的哪兩個字。”

他都不知道正確答案是什麽,自然談不上透露答案。

說是太子悄悄透露的,都比他說的,更為可信一些。

康熙回想他起名字時梁九功的站位,就覺得梁九功看到的可能性不大。

而太子站在他身邊,看到他圈的哪兩個字,沒準真的在他的眼皮底下來了一回暗度陳倉。

康熙刷了一下看向太子,眼神危險:“保成?”你小子居然為了弟弟出賣汗阿瑪?

太子連忙搖頭:“兒臣沒有。”

他也覺得稀奇呢,正在懷疑是不是梁九功去五所的路上說的,還是回憶起梁九功的站位,才覺得可能性不大。

只是這麽一來,胤祚到底是怎麽知道的?

胤祚就在這兒看他們三個懷疑來懷疑去,討論不出個結果來。

他是覺得歷史上康熙既然取了那兩個字,現在應該也是,沒想到還真的沒有改變,看來他的蝴蝶效應也不是很大嘛。

“汗阿瑪還真取的這兩個字?”胤祚海豹式鼓掌,“我好棒啊。”

太子:“……”

梁九功:“……”

你/您可別再煽風點火了。

那一刻,康熙十分後悔。

早知道就按照他先前想好的那樣取,起碼臭小子還有一個字沒猜準,現在一抓鬮,兩個名字都給猜對了。

太子也想到了這一茬。

然而在知道結果前,誰能料得到呢?

康熙就不信這個邪了,把胤祚放到地上,叫太子過來,“保成,你過來捂著胤祚的眼睛,朕再取一個名字讓他猜。”

胤祚:“……”

太子:“……”

梁九功:“……”

老父親莫名其妙的勝負欲又上來了。

胤祚對此沒什麽意見,就是有點好奇:“汗阿瑪要把給九弟和十弟的那兩個字給換掉嗎?”

那他將來豈不是很容易叫錯兩個弟弟的名字?

嘶,不行,用腳趾頭想想都知道會有多麽修羅場。

康熙冷哼道:“朕是那種因為被你猜中要用什麽字,就立馬改換名字的人嗎?”

胤祚:“……”

太子:“……”

梁九功:“……”

您還真是。

康熙已經從他們的表情中判斷出他們的想法,氣得眉毛倒豎。

好險在發火前看到胤祚不太紅潤的臉色,想到他的小虛弱,再想想自己的目的,哼了一聲,“朕大人有大量,不和你們計較。”

康熙抽出一張紙,平鋪在桌前,一邊潤筆一邊說:“朕正當壯年,十個阿哥遠遠不是朕的極限,今天朕就提前把十一阿哥的名字給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