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第2/2頁)

張廷玉調侃道:“我成了你的哈哈珠子,沒陪你讀幾天書,倒先成了你的啟蒙師傅,又成了管家,身兼多職,六阿哥可要給我多發兩份工錢?”

“那不是必須的嗎?”胤祚拍著自己的小胸脯,信誓旦旦地道,“我現在窮得只剩下錢了,你再多兼幾份職,我也出得起。”

張廷玉:“……”

氣氛那麽好,他真不想破壞,但是聽聽六阿哥這牛皮吹的,他實在忍不住吐槽的欲望。

“六阿哥,和吳勇一同過來的,還有李光地大人送來的賬本,他那邊又要沒錢了,您現在還覺得自己有錢嗎?”

胤祚大驚:“怎麽會用得這麽快?”

因為胤祚做生意要留本錢,李光地走時帶去了五十萬兩,說好每個月送一次錢,臨走前他還給了如果缺錢能去各地化肥、玻璃、鋼筋、混凝土廠拿錢的指示。

這些都是賺錢的大頭,不應該那麽不經用啊?

說到這個,張廷玉其實也挺無奈的,還覺得有些好笑,從懷裏抽出一封信遞給胤祚,信上寫著“六阿哥親啟”五個字。

“我本想等你回來再拆,又擔心那邊有事,堤壩之事延誤不得,就打開看了。”

“無妨。”胤祚不介意這點小事,反正看到不認識的字時,他也會叫張廷玉一起來看。

一目十行地看完,他的臉色變得古怪起來。

李光地的信中詳細地說明近期支出驟然變大的最大原因:工人多了。

清朝不征徭役,也就是不免費征召百姓幹活,所以此次堤壩的建設全部都是胤祚出錢雇傭年輕勞動力來做。

為了盡快建好長江黃河兩域年年沖垮的堤壩,減少今年因為洪水帶來的損失,胤祚讓李光地給一份公道的工錢,在吃食上不虧待人。

可能是提供的待遇太令人心動,也可能是知道堤壩建好之後的好處,當地的乞丐都加入到幹活的行列中來了。

李光地本來謹遵指令,擔心出事,不收年紀大的勞動力,可是那些老人常年受洪水泛濫之苦,心懷感恩,竟然不要工錢也要來幫忙。

混凝土、鋼筋都是重要東西,還不便宜,哪能隨便誰來都能碰?

人多容易出亂子,萬一出個人命,鬧事、賠錢是最輕的,影響建設進度,趕不及在洪水到來前建成就麻煩了。

這些老人都是好心來幫忙的,也不擾亂秩序,李光地找人驅散他們,老人們也不走,遠遠看著,或者幫忙送飯送水,或者在那守著建築材料,還真抓到幾批半夜來偷混凝土鋼筋的。

老人們年紀大,眼神卻好,一眼就能看到誰賣力幹活,誰在偷懶,還能叫出名字來。

有他們當監工,所有人幹活都積極了。

時間久了,李光地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給那些老人發工錢,卻讓人給他們送吃食,既不違背胤祚的命令,又不違背自己的良心。

然後,來的人更多了。

年輕的勞動力得給工錢,義務幫忙的勞動力得給吃食,而幹活的人多了,效率高了,要用的混凝土和鋼筋就更多了,要花的錢也更多了。

按理來說,這應該是個良性循環,就是有點費錢,費得附近幾個廠的收益都快扛不住了,不得不向胤祚求助。

李光地在信中十分自責,一則是為自己沒有遵從命令,二則是為花錢太快,擔心給胤祚惹麻煩了。

胤祚看完哈哈大笑,“情有可原,堤壩還建得更快了,我可不會因為這種事怪他。”

“六阿哥不驚訝嗎?”要知道張廷玉初次看信的時候,反復閱讀三遍才相信出了這麽離譜的事。

胤祚搖頭:“年紀越大,經歷越多,長江黃河兩域的泛濫情況越來越嚴重,很多人可能自有記憶起,每年都會經歷,每年都有鄰居、親人、認識的人喪生,懷抱著有朝一日洪水能被擋住的期望。”

他可是見過大世面的人——熱心的朝陽群眾連間諜都能抓到嘞!

想到那群可愛的人,胤祚隨口說道:“指不定哪天這些老人還能抓幾個反清復明的人呢。”

張廷玉:“……”越說越離譜了。

老人們願意幹白工,還能說是因為想活命,抓反清復明的人?朝廷每年都在抓,無辜的百姓抓了不少,真正不清白的可沒幾個。

一個多月後,李光地再次來信,激動之情力透紙背:六阿哥,老人們抓到了幾個天地會的反賊,正在押送進京的路上!

“六阿哥,你居然還有預言的能力!”張廷玉驚呆了。

胤祚:“…………”

我不會,我沒有,你別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