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第2/3頁)

一百斤杜仲種皮倒是能提取出十七斤左右的杜仲膠,但在大清需扆崋求量如此之大的情況下,種子會被用於種樹,能出售的不多。

再者,胤祚擔心有些人為了賺錢,只看眼前,不顧可持續發展,亂剝杜仲樹的樹皮,完全不理會他叮囑的注意事項,把幾十年的老樹樹皮剝完,直接給弄死了,就不收購樹皮。

他雖然提供了杜仲樹的扡插種植方式,但想要扡插部位生根成活,長成杜仲樹以後薅葉子,還需要相當的年限。

普通百姓沒有扡插經驗,更傾向於用種子育苗,所以要想輪胎的價格降下來,怕是還得再等上好幾年。

這麽一來,輪胎供不應求,還有滿洲貴族們送禮、哄搶,價格自然而然地就上去了。

張英感慨道:“杜仲本就是藥材,不算便宜,六阿哥一邊收購杜仲葉,不動種子和樹皮,不傷杜仲樹的根本,一邊派人大量種植,希望能夠盡快將杜仲的價格壓下來。”

康熙和太子很是意外,臭小子/六弟竟然考慮這麽多嗎?

不知道是他自己想到的,還是得了老爺爺的指點,不論如何,現在都是胤祚的功勞了!

康熙微笑示意:“繼續。”

一看兩位都很感興趣的樣子,張英就把許多瑣事一五一十地報告出來。

杜仲葉提取杜仲膠的數量太少,千裏迢迢運來京城再提取就太浪費了,所以教了一批人之後,讓他們帶著提取必用的溶液,去當地收購葉子,提取完再把杜仲膠送回來。

如此一來,運送杜仲葉的成本降低了,還能減少損耗,但是人力、運輸、住宿的成本並不少。

跟著,還要派人去杜仲樹較多的地方,教導當地居民怎麽種植新的杜仲樹,怎麽照料會多長葉子,化肥該怎麽搭配使用。

如果找到貧窮但適合種植杜仲的地方,還要送出購買來的杜仲種子,手把手地教導他們如何靠種樹脫貧。

張英道:“很多人請臣喝茶吃飯,言語間總會問輪胎為什麽賣得這麽貴,這也是京城很多人不解的地方,但其實這項生意不賺錢的,還得倒貼進去很多,和玩具店的利潤加在一起將將平賬。”

這一切都是經過張英的手去辦的,沒人比他更清楚六阿哥往裏面貼了多少錢,又是為了什麽,所以他說起來的時候,滿臉的自豪與感動。

康熙:“……”

太子:“……”

太子瞅瞅面無表情的康熙,再瞅瞅激動到差點老淚縱橫的張英,這要是有不知情的,還以為六弟是張英的兒子呢!

看到張英的表現,康熙有理由懷疑其他大臣很可能也是這副德行。

兒子會被大臣搶回家的強烈危機感油然而生,遠遠超過大臣被兒子扒拉進碗裏去的危機感。

剩余的路程並不是安靜的,張英仿佛徹底打開“誇誇胤祚”的開關,路上叨叨個不停。

關鍵他說的都是胤祚搗鼓出來的東西,是康熙和太子不知情的背後事,父子倆強行按住“兒子快要被搶走了!”“弟弟快不是我家的了!”的危機感,安安靜靜地聽著。

直到皇莊臨近,張英掀開馬車簾子一看,欣喜地道:“皇莊到了,到了這就不能再乘馬車進去了,萬歲爺、太子殿下,我們走進去吧。”

康熙:???

太子:???

父子倆上次過來企圖拎樂不思蜀的胤祚回宮的時候,直接到了皇莊門口才停的車。

見張英高高興興出去的模樣,和路邊停著的好幾輛馬車,兩人明白確實可能有這麽一回事,立即下了車。

下來以後,看到一條灰色筆直還高出黃土路面好一截的路。

“水泥路”三個字立馬浮現在康熙和太子的腦海之中。

胤祚曾經說過水泥路就是灰色的,刺刺的,平坦的,堅硬的,和眼前見到的這個很是相似。

……雖然不知道為什麽這路只建了一半,和隔壁那條黃撲撲的路產生愈發明顯的對比。

張英已經沖到那條水泥路上,都四十多歲的人了,在那又蹦又跳跟個四歲孩子似的。

“萬歲爺、太子殿下,請過來看,這就是六阿哥和李光地一起鋪的水泥路。”

父子倆匆忙上前,默契一致地彎腰摸地,嗯,果然是刺刺的。

張英解釋道:“六阿哥說,水泥路剛鋪好的時候是軟的,硬了以後有一定的承重量,人可以上來,但是馬車太重,上來太早會把路壓壞,所以這些日子我們都是把馬車停在這邊,人走過去的。”

康熙和太子都沒有成為那個例外的心思,何況他們倆確實想親自在水泥路上走走,感受一下。

張英在前面帶路,走一段路指著上面的縫隙說熱脹冷縮,過了這裏又說:“水泥路只能過人,不能過馬車,隔壁那條路就給負重的馬車過。最近馬車在運石頭、煤,上面經常會掉東西下來,過馬車的速度又慢又顛,遠不如我們走路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