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勤耕不輟(第2/5頁)

單純支持杭峰的不少,但對杭峰在常規賽場上表現有所疑惑的也不少。

杭峰在滑板速降和沖浪的極限賽場上,一出場就是滿分大佬的姿勢,還沒有等觀眾產生任何的疑慮,他就已經站在了最頂點。

只有U型池的成長路線有跡可循。

過去十七年,杭峰連續八年拿下U級賽的冠軍,卻沒有全國聯賽的成績。

去年沒有參加任何的洲際賽,就跑到了“X-games”亮相,拿了個第七名。

如果他只是一名單純的華國運動員,以17歲的年齡在世界賽場賽到第七,他的成就已然足夠,值得期待。

可惜如今在他的頭頂上還掛著“極限大佬”的頭銜,在那金光閃閃的銘牌後面,杭峰在U型池上取得的成就就過於的暗淡,讓人擔憂。

“淡定,五指都有長短,我們愛的是杭峰,而不是他的完美。”

“盡量比賽就好,孫烈是很厲害的前輩,共同競技,一起進步。”

“反正洲際杯名額,杭峰和孫烈一起上,我們就有了雙名牌,總比那個什麽董楊好。”

“董楊的難度級別確實不夠,只能在國內爭雄,到了國際上就是個弟弟。杭峰四周半穩拿,空中姿態優美從容,說不定能憑借四周半的難度幹掉五周。”

“以為五周是大白菜嗎?又不是“X-games”的超級U型池,常規賽場五周差不多就到了天花板級別。現在人類的極限也才1980好伐!”

這樣一看,喜歡杭峰的粉絲裏不乏一些熱愛冬季運動項目,而且對國內外選手水平有著足夠了解的人。

他們對杭峰的喜愛,絕不是因為當下如何,而是對他的未來有著無限的期待。

一名已經適應國際賽場強度,並且肉眼可見不斷在成長的年輕運動員,才是這個國家體育界裏最燦爛的“金色種子”。

也正是這個原因,杭峰聯賽第二站輸給孫烈,僅僅拿了一枚銀牌這件事,並沒有引起任何的爭議話題。

在這天上午舉辦的決賽裏,杭峰和孫烈三次上場比賽,雙方的難度頂格也就是四周半。

包括出發到最後的銜接、跳躍高度,以及難度,差距都不大。

但在最後裁判打分的時候,還是給孫烈的分高出杭峰一點,可能只有0.05分的差距,卻是一枚銀牌和金牌的結果。

第二輪比賽結束,杭峰和孫烈分別以94.25分和94.20分,分別掛在積分榜前兩名的時候,陳虹女士找到杭峰聊了幾句。

“在我看來你的表現更強於孫烈,孫烈的五周不出,在國內你的四周半應該最強。但你還是輸了,知道輸在哪裏了嗎?”

“考察期。”杭峰很淡定地回答。

陳虹女士點頭:“你明白就好,這個情形你到了國際賽場也會遇見,放平心態,你的賽場不在今年。”

杭峰笑笑沒有說話。

杭峰一早就知道,自己即將面對的是什麽樣的困境。

所有技巧類的比賽項目,由裁判憑借個人審美進行打分的比賽,都存在一個“考察期”,又或者說是“刷印象周期”。

女選手只需要完成難度和高度,通常做到其他人做不到的程度,就可以拿到高分,但是到了男選手這邊,考察要求就變得格外嚴苛。

裁判會通過過去兩年時間,對一名男選手進行觀察,了解的不僅僅是他能夠完成某幾個難度動作,而是他是否能夠完成該難度下的所有動作。

也就是說,有明顯短板的選手,裁判在比賽前就已經給了他一個分數基準,除非他能拿出更多的動作,打破固有印象。

在滑雪界裏,男選手的“一招吃遍天下”,沒有用。

杭峰迄今為止,從未參加過全國聯賽,裁判即便對他有所了解,也要遵循“印象規則”。

同時多少也會牽扯到孫烈,常年作為這個項目的“一哥”,這些年為國家在外面奮戰的情分分,所以分數最終會偏高很好理解。

一個好感度刷足的老將,一個跑去國外浪看不上常規賽的小年輕,0.05分已經是裁判能極力克制自己“印象偏差”的結果。

杭峰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會面對什麽樣艱難的環境,並沒有放在心上。

這只是暫時,任何事情都有個過度,總不能一上來就所有人都愛他,他又不是世界的中心。

而且……

“去年在“X-games”,簡讓我刷滿了所有的四周難度,對今年的比賽有用嗎?”

陳虹眼睛一眯,笑了:“有用,有大用呢。簡的深思熟慮我佩服。”

杭峰也笑了:“這次出國比賽不知道能不能看見簡。”

陳虹說:“打電話多聯系,別讓距離生分了。”

“嗯。”

隨著最後一輪的比賽結束,杭峰和孫烈的排名定格,孫烈拿下金牌,杭峰少見的在自己的收藏品裏多了一枚銀牌。

銀色的圓牌掛在脖子上,杭峰拿著翻來覆去地看,還挺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