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第2/3頁)

所以說,甭管上任的新官到底是哪裏的人,到了地方上他們就是穿同一條褲子的!

太子不一樣,太子是未來的皇帝,整個天下都是他們老朱家的,可不會為那麽一點財帛動心。要是太子真想拿他們開刀,他們該如何應對才好?

要不,找人和京師那邊聯絡聯絡,讓太子早些回京師去?

眾人正一籌莫展,忽地有人提議道:“不如試著找找那位王小狀元。”

別看那王小狀元只是個翰林修撰,可他在太子面前說話管用得很,而且還有兩個閣老老師,他的關系網裏隨便拉一個人出來都是許多人一輩子都攀不上的高枝。

這次太子往《新報》上刊出這篇文章,看起來也是王小狀元起的頭。

而且王小狀元是個生財好手,當初京師跟著他往西北投入人力物力的人如今都賺得盆滿缽滿,河西走廊一帶也成了大明有名的良種培育基地,每年許多對口腹之欲有追求的人家都會專門派人去那邊采購種子。

沒辦法,那邊產出的種子從品相上就不一般,看起來莫名就能讓人覺得種出來的糧食高產又好吃!

還有那玉米土豆更是京師和西北獨有的,只有當初參與西北發展計劃的人才能跟著分一杯羹,他們倒是也試著弄到種子來種,只是一直沒太大成效,哪怕第一次成功種出來了,後面自己留的種都會出這樣那樣的問題。

如今育種行業已經成了河西走廊的支柱產業,以至於那無人問津的陜西行都司都成香餑餑了。畢竟這地方種出來的不是糧,而是可以賣出高價的良種!

只恨當時他們沒參與王小狀元搞的那一輪招商引資啊!

王小狀元可以費心費力為陜西行都司那種地方謀劃,難道來江南一趟只為了斷他們財路嗎?江南才是他家鄉,他那個新社裏頭不少都是江南士子,怎麽看都與江南有著斬不斷的牽絆。

要不是王小狀元來到南京以後一直住在東宮,平時出行又是便裝外出、行蹤不定,他們早就試著去接觸了。

王小狀元的喜好從來都不是秘密,一方面是愛吃,一方面是愛書,畢竟他回到江南後不是在拜訪藏書家就是在尋訪美食,一點都沒隱藏的意思。

只是他啥都吃得挺歡,根本不追求山珍海味;書也是什麽都看,沒聽說他追求什麽孤本珍本。

這就很難辦了。

眾所周知,這種看似“什麽都可以”的人最難搞了,你根本不知道怎麽做才合他心意。

眾人都有些一籌莫展:“那該怎麽安排為好?”

座中有位唐員外,主要做的是書坊營生,別的產業也有不少。只是他小了其他人一輩,座次便有些靠後,話也說得不多。

聽眾人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了半天也沒討論出個所以然來,唐員外才忍不住插嘴:“我與徐衡父打過幾次交道,他如今恰好在應天府,時常能與王修撰相見。要不我們先擬出個章程來,我試著去與徐衡父那邊商量一二?”

聽唐員外這麽一提醒,其他人也發現自己的關系網或多或少都能扒拉出幾個能與王小狀元搭上話的熟人來。王小狀元果然算是他們自己人啊!

有了這個認知以後,眾人心裏都踏實了許多。

聽說王小狀元與販夫走卒都相談甚歡,即便說不攏應該不至於會和他們撕破臉才是。

於是眾人又討論了一輪,最後決定先由唐員外走徐經這條線,不行的話他們再找其他人試試。

既然是要接觸這麽一位翰林新貴,眾人也拿出極具誠意的禮物,張羅一席最好的酒菜只是最基本的,各家也都決定回去準備足夠貴重的見面禮。

像唐員外就準備投其所好送一套值得珍藏的孤本,順便再給文哥兒送上一筆豐厚的潤筆費,表示要挑最好的刻工在江南再版文哥兒的全套文集。

這可不是什麽行賄,我一書坊主想拿下你的書稿,總得拿出點誠意來吧?

既然書稿已經被唐員外預定了,其他人便琢磨著弄個討要墨寶之類的,王小狀元的書法師從他們南直隸的前輩吳匏庵,他們想要王小狀元題幾個字很合理吧?

還有人開始思索自家有沒有紅白喜事,掏錢買篇賀文或者墓志銘什麽的。

反正吧,務必要把面子裏子都給足了,讓王小狀元打心裏親近他們這些江南老鄉。

要知道往上數個幾個朝代,他們南直隸和隔壁浙江可都是牢不可分的一家人啊!

江南一家親,說的就是他們了!

議定之後眾人便各自回去籌備了。

翌日一早,唐員外徑直去尋徐經商量引薦之事。

徐經雖不太管家中諸事,卻不是個什麽都不懂的傻子,一聽唐員外這又是求書稿又是求墨寶的,立刻明白這些人想做什麽。

他看向唐員外的眼神都帶上幾分警惕,要知道他在文哥兒面前最拿得出手的就是他豐厚的家底,有什麽事他都恨不得第一時間掏錢,現在居然有這麽多金陵巨富想來搶他活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