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第2/3頁)

貨源充足、水路又便捷,可不就讓江南的書船文化十分繁盛嗎?許多讀書人都愛在買來的書上記錄“某年某月購於某某書船”。

連兜裏沒什麽余錢的窮書生,遇上有書船到縣裏賣書的時候都會忍不住跑去逛一圈。哪怕買不起也能蹭著看上幾頁!

朱厚照是沒見過書船的,聽文哥兒這麽一說也期待不已,立刻說道:“那我們這就去看看!”

文哥兒向來活力充沛,剛從外面回來也不嫌累,讓朱厚照換上尋常百姓的衣著一起出宮溜達去。

受邀同行的還有楊慎和何景明,他們年紀比較小,四人結伴同行就是最普通的同齡書生結伴出去逛書市。

朱厚照第一次作小書生打扮,只覺新鮮得很。他甚至還帶了把折扇出門,上頭有張靈畫的扇面以及文哥兒給他題的字,裝備可以說是格外齊全了。

眼下還是春末,天氣不算太熱,連下午都有徐徐涼風拂面而來,文哥兒覺得朱厚照拿折扇這種做法有點傻氣。

幸而這在江南倒也不算突兀,因為江南文人帶折扇出門本來就不是為了扇風,而是為了秀一秀自家雅致的扇面。

其中蘇州書畫之風最盛,甚至還會專門把扇面裝訂成冊供人賞玩,像唐寅他們這些吳中才子畫的扇面就頗受追捧,甚至有不少扇面佳作流傳到後世。

文哥兒也順手取了把折扇拿在手頭把玩,扇上的詩畫都是他自己題畫的,一看就不怎麽值錢,不過他自己自我感覺良好。既然是微服出行,當然別整太貴重的行頭!

何況你要是弄什麽象牙、白玉當扇骨,再配個價值連城的扇墜,別人只會笑你庸俗。真正的風雅讀書人,就要用不值錢的毛竹扇子!

四人相當低調地結伴出遊。

應天府中處處都能感受到繁榮的江南氣象,一路上朱厚照都忍不住左顧右盼,叫人一看就知道他是個外來的。京師雖然也很熱鬧,可那與江南的熱鬧又不太一樣,連街上的叫賣聲都大不相同。

朱厚照時常會被路上的雜耍和彈唱吸引。

文哥兒也不催他快些走,還跟著他一起駐足觀看,不時還買些零嘴解解饞。沒辦法,報恩寺遠在聚寶門外,他們想去報恩寺就得穿過最繁華的十裏秦淮!

路過文廟一帶,文哥兒興致勃勃地說道:“聽說秦淮這邊每年端午都會有燈船看,到時候我們也可以來看看。”

應天府這邊的夜禁並不算特別嚴格,入夜後仍可以出門遊玩,直至二更天才會有五城兵馬司的人巡邏清場。到時候看完燈船正好可以回去睡覺!

朱厚照自然樂滋滋地同意了,反正南京這邊沒人能管著他。連最愛對東宮指指點點的馬文升馬尚書都不在這兒,舒坦!

一行人邊走邊討論還有什麽值得玩的好去處,不知不覺便走到了聚寶門外。外頭就是外秦淮河了,比起商戶林立的內秦淮河,城外的視野要開闊許多,遠遠便能瞧見舟來船往的報恩寺碼頭。

既然都來到了目的地,當然要先登上著名的報恩寺塔看看秦淮全景。

報恩塔乃是永樂年間建造的,塔中有數不清的金剛佛像金身,均以琉璃磚砌成。每逢天日高霽的好時節,塔頂常有異光出現,宛如祥煙繚繞、久久不散。

據說明初各國使者來南京朝貢,都要相約去圍觀這座報恩塔,直誇這是別處沒有的牛逼建築!

當年朱棣造塔時還命人把所有琉璃磚都燒了一式三份,每塊琉璃磚都有兩份備份被編號儲藏起來,以確保任何一塊磚石毀壞都能原樣補上。

可見朱棣造起奇觀來是非常認真的!

文哥兒仗著自己在南京國子監打聽了許多金陵往事,現學現賣地給朱厚照介紹起他們太宗皇帝是如何造塔的,那語氣聽起來一點都不像剛知曉這些內容。

行至報恩塔下,文哥兒才明白這座赫赫有名的九層高塔為什麽屢現祥光。

看看這塔上又是金子又是五色琉璃,陽光好的時候能不亮到晃眼嗎?

一行人登塔遠眺,城裏城外的熱鬧盡收眼底。

登高望遠總是特別有成就感!

等他們快快活活地把報恩寺和雨花台都逛完了,日頭都已經往西邊走了。他們沿著河岸溜達,很快跟著幾個讀書人找到了停泊在附近的書船。

那是艘蘇州來的書船,當頭擺著本月蘇州各書坊印刷的新書,裏頭也有一些舊書可供翻閱和選購。可惜這些書船主人也是很精明的,真正的精品都會留給相熟的藏書家,每每尋到難得的孤本都會先把船開到這些人的家門口推銷。

畢竟比起來自己親自逛書船的窮書生,還是這些藏書家出得起價!

所以想要一睹真正的絕版好書,還是得去拜訪各地藏書家。

楊慎也是頭一次見識江南的書船,只覺看什麽都新鮮得緊,忍不住從擺著新書的書架看到擺著老書的書架。等發現這艘書船上竟還有文哥兒的《飲食詩話》,楊慎樂不可支地拿去給文哥兒看:“瞧瞧這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