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第2/2頁)

別人收了學生,也就介紹給相熟的人認識認識,文哥兒這邊倒好,直接拉到太子面前給太子當師弟去。

真就是一點都不客氣啊!

都察院都聽說了這件事,開始進行暗中觀察。要是文哥兒下一步是給這個學生謀差使,他們一準要彈劾這小子一本。

王小狀元年紀小,思慮不周全很正常!

多罵幾次,他就不敢亂來了!

只不過都察院的人等啊等,等過了重陽節,都沒等到太子給這個師弟安排什麽傳奉官當。

倒是聽說王小狀元又組織了一次熱熱鬧鬧的登高活動,與會成員名單老長,在朝的在野的一應俱全,據說是新社成員趁機聚了個會。

禦史們又暗中打聽了一輪,試圖探究王小狀元是不是趁機搞什麽結黨活動。

結果據知情人透露,王小狀元陪弟弟妹妹以及謝家兄妹玩了一下午,並且英勇地爬樹幫他未婚妻取回了卡在樹上的風箏。

……成何體統!簡直斯文掃地!

盯梢了文哥兒老長一段時間的禦史們開始憤怒了。

堂堂狀元郎,官居六品的翰林修撰,放什麽風箏爬什麽樹?!

就不能幹點什麽值得彈劾的事情嗎?!

豈有此理,真是豈有此理!

文哥兒哪裏知道自己被都察院盯上了,每次遇上禦史還總用羨慕的眼神看著人家,一副恨不得叛出翰林院投奔都察院的模樣。

不過文哥兒還是挺敏銳的,他開開心心地陪著親朋好友過完重陽節後就感覺有幾個禦史對自己的態度怪怪的。他傍晚溜達去找丘濬嘮嗑,不免提到禦史們的奇怪態度。

“我從來沒得罪過他們,為什麽他們好像不太喜歡我!”文哥兒忍不住跟丘濬嘀咕。

丘濬對都察院的作風倒是有所了解,給文哥兒分析道:“禦史本來就是要聞風奏事的,你這麽小便出盡風頭,禦史們盯上你很正常。”

禦史彈劾的第一梯隊是勛貴外戚以及宦官,沒事就要盯著他們罵幾句沖業績。

第二梯隊是武官和地方官,這些人在朝中沒什麽話語權,罵你就罵你了,有本事你就找朝中熟人給你辯白,沒有熟人你就乖乖挨罵好了!

第三梯隊才是京官的作風問題,畢竟大家擡頭不見低頭見,沒什麽深仇大恨沒必要撕破臉。說不準自己出了什麽事,還得他們幫忙撈撈!

只不過文哥兒年紀小,做事又風風火火的,大夥都覺得他的心態極有可能飄起來,便會盯他盯得緊一點。

禦史們其實也沒什麽壞心,就是按照常理稍微推斷一下而已。

誰知道文哥兒看似渾身把柄,實際上平時什麽出格事都不幹?

有時候看著他小小年紀身兼好幾職、同時忙活好幾件事,禦史都覺得自己想拿他沖業績實在有點過分了。這工作量大人都幹不來,何況是個半大小子!

只是盯了這麽久卻一無所獲,禦史們心裏還是有點失望的,看向文哥兒的眼神可不就復雜無比嗎?

文哥兒聽丘濬一分析,馬上也明白是怎麽回事。

對哦,都察院也是要考核的,只有業績達標的人才能入選巡按禦史,威風凜凜地到地方上去“代天子巡狩”。

文哥兒道:“我只知道宋朝有‘彈發禦史’,沒想到我們大明的禦史也會這樣。”

宋朝禦史台有個規定,凡是一百天沒上書言事的就得罷為外官。

有個叫王平的被提拔為禦史後一直沒吭聲,大家都覺得他在憋大招。

等他踩著百日線終於上書了,所有同僚忍不住齊齊出動去打探他講了啥。

結果打開他的劄子一看,他彈劾的居然是“禦膳裏面有頭發”!

人寫得還很文雅,說是“是何穆若之容,忽睹鬈如之狀”!

可不就被世人嘲笑為“彈發禦史”嗎?

南宋有名的詞人劉克莊寫詩時都沒忍住順嘴嘲一句“膳有鬈如不必言”。

由此可見,禦史也愁KPI!

幹哪行都不容易啊!

沒得罪人的膽量最好還是別當禦史了,硬上是會鬧笑話的。

既然知曉禦史是把自己當準業績來盯梢,文哥兒也就不糾結了。反正他也不幹啥壞事,隨他們盯去吧!

作者有話說:

文崽:震驚!禦史業績竟是我自己!

*

更新!

*

注:

①膳有鬈如不必言:出自劉克莊的《送洪侍禦二首》

總感覺這詞人很眼熟,但是一首詞都不記得,搜了搜,果然是我記不住的風格(開始文盲

-

②彈發禦史:參考馮夢龍的《古今笑史》,出處應該是宋代筆記,但他能從那麽多史料裏扒拉出這麽多八卦也很了不起,不愧是寫OOC歷史同人的明代大佬(bushi

《古今笑史》:【宋禦史台儀:凡禦史上事,一百日不言,罷為外官。有王平,拜命垂滿百日,而未言事。同僚訝之,或曰:“王端公有待而發,必大事也。”一日聞進劄子,眾共偵之,乃彈禦膳中有發。其彈詞曰:“是何穆若之容,忽睹鬈如之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