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第3/3頁)

文哥兒便把自己的多重保障給丘濬講了講——

他已經動員了李兆先這個師兄,動員了元思永和張靈兩個曾經從河西走廊出關去敦煌的好友,甚至把汪機都給說動來給他們當隨隊大夫了!

到了陜西,他們還有楊一清這個師叔接應來著,楊一清在陜西幹了四五年啦,熟人會少嗎?!

保證他們走到哪兒都宛如回到自己家!

要是王九思他們這些庶吉士願意一起去的話,甚至還有王九思這個陜西本地人領路!

這還不夠安全嗎?

丘濬臉色依然臭臭的,沒好氣地說道:“你總有許多道理,我說不過你。”

文哥兒聽丘濬語氣松動了,當即打蛇隨棍上地問丘濬能不能讓他拿當初那道開邊貿的折子當由頭搞個河西走廊開發計劃呈上去!

這樣他們的西北考察團才能順利成團!

多搞一個名目,多一分被批準的希望!

丘濬道:“你又不是沒看過,自己寫去。”

難道還要他這個已經致仕的人幫忙寫不成?!

文哥兒聽後麻溜說道:“那我寫好後馬上拿來給您看!”

說完他就興沖沖回家著手寫計劃了,跑得那叫一個快,仿佛生怕丘濬會反悔。

丘濬看著他的背影風風火火地消失在門口,心裏頭不免既欣慰又擔憂。

欣慰的是這小子敢做也願意做,哪怕玩心有點兒重,大多數時候卻都是想盡力做些為國為民的事。

擔憂的也是這小子什麽都敢做、什麽都敢說,以後不知會不會因為這種性格惹禍上身。

遠的不說,光是這念頭一起就非要不遠千裏跑去河西走廊這種地方看一看的作派,便讓人放心不下……

作者有話說:

老丘:放心不下,得多活幾年看著他

文崽:對對對對,必須活過隔壁老王!

*

肥肥的更新!

*

注:

①不歷州縣,不擬台省:出自《新唐書》

【左拾遺內供奉張九齡上疏言:“縣令、刺史,陛下所與共理,尤親於民者也。今京官出外,乃反以為斥逐,非少重其選不可……今吏部始造簿書,以備遺忘,而反求精於案牘,不急人才,何異遺劍中流,而刻舟以記。”於是下詔擇京官有善政者補刺史……凡官,不歷州縣不擬台省。】

-

張九齡:地方官這麽重要的位置,安排京官去當卻都覺得是貶斥,這都是啥事啊?本來档案只是寫來備忘的,結果現在選官一味選拔會寫會公文會吹牛逼的,不想辦法選出有真才實學的,有什麽用!!!!!

於是唐朝把京官下放去地方當刺史,混夠了資歷才能進中樞

-

②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樊遲問稼穡/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出自《論語》和《孟子》

都是孔孟對別人問他怎麽種地(種不種地)的態度

比如:【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

小技藝必然也有它們的可取之處,但是要是沉迷其中恐怕會耽誤大事,所以君子不幹這種事。

-

孟子也被問“你認為應該一邊治天下一邊種地自給自足嗎”,孟子就搬出“君子勞心,小人勞力”的說法,表示各行各業都不會一邊幹本行一邊種地,為什麽治理天下就要幹兩樣活?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有空種地嗎?(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

不肯動腦的人就幹體力勞動,肯動腦的人就幹腦力活動,春秋戰國時期就這麽殘酷了!(?)

-

③不食周粟:

《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

④足下的出處:參考清代褚人獲的歷代八卦合集《堅瓠集》

【東方朔《瑣語》,載木屐起於晉文公。介子推從亡歸國。逃祿隱跡綿上。抱樹燒死。文公拊木哀嘆。伐以制屐。每懷推從亡之功。輒俯視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稱始此。按推姓王。名光。字推。介休人。故稱介子推。】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殷蕓小說》也記錄過差不多的傳說:【介子推不出,晉文公焚林求之,終抱木而死。公撫木哀嗟,伐樹制屐。每懷割股之恩,輒潸然流涕視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言,將起於此。】

-

可見這個說法很早就流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