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第2/3頁)

至於為什麽不是徐溥這個首輔兼殿試總裁官上場,理由還挺多的,這裏就不細編了,反正最後是丘濬以自己這個大學士其實還兼著禮部尚書的職務為由攬下了這活,一點都看不出考前拼命避嫌堅決不當讀卷官的家夥也是他本人。

徐溥都不想和他計較,只能由著他去了。

丘濬一臉莊嚴地拆開了擺在最前頭的狀元答卷,若不細看不會發現他那張嚴肅的老臉上其實帶著些許沒藏住的笑意。

一甲三份答卷拆填完畢,整份黃榜便由翰林院官員接過率先前往奉天殿準備傳制。

隨著殿中開始吹吹打打地奏樂,文武百官先行入殿就位,貢士們隨後由執事官領著進場,仍是整齊有序地立在他們當天考試的殿外空地上。

文哥兒他們仍是沒資格入殿,只能立在丹陛兩側等候朱祐樘入殿升座。

若是有新科進士好奇地往裏看去,便會發現整個大殿設計得莊嚴肅穆,禦座更是設得頗高,就像去佛寺的時候看到大佛高高坐在殿中,許多人就會油然生出一種莫名的敬畏來。

對於講究君權神授的時代來說,確實在方方面面都很注重塑造皇權至高無上的感覺就是了。

等到朱祐樘擺駕奉天殿,導駕官擡手鳴起靜鞭,殿中樂聲齊齊止住,全場一下子安靜下來。

官員與貢士們各就各位向朱祐樘行過禮,翰林院官員便捧著黃榜呈給禮部尚書丘濬,鄭重其事地擺到案頭,由執事官舉著榜案到丹墀禦道正中擺好。

接下來就是今科考生最期待的環節了:傳臚!

有資格在傳臚大典上擁有姓名的一般只有五個人:一甲的狀元、榜眼、探花,以及二甲榜首和三甲榜首!

所以殿試第四名又被稱為“二甲傳臚”,因為他們屬於二甲第一,像丘濬和李東陽都是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被安排到這個位置上,也算是曾擁有過唱名賜第的榮耀。

所謂的傳臚,就是進士們的名次由皇帝傳給內閣,再由內閣傳給傳制官,傳制官伏跪案前傳遞聖意,再由兩側威武雄壯的衛士(由楊璽他們這些大漢將軍組成)大聲齊喊相應的姓名。

衛士們是接受過專業訓練的,絕對能把名字喊得震天響,保證殿內的諸官以及殿外的新科進士們都能聽個一清二楚。

文哥兒仍是位列新科進士之首。

於是等到傳制官念出“第一甲第一名王守文”的時候,都不待他反應過來,兩旁的衛士已經扯著嗓子開始齊聲高喊“第一甲第一名王守文”,且喊了足足三遍!

文哥兒只覺耳朵嗡嗡地響。

哪怕大家都調侃說“二元有了,三元不遠了”,他還是沒抱著一定要拿狀元的心態去考殿試。畢竟他才九歲,天底下哪裏有九歲的狀元?

如今聽著這震耳欲聾的呼喊聲,文哥兒心裏還是覺得不太真切,自出生以來發生的種種盤繞在心頭,讓他忍不住擡頭看向殿中佇立著的許多熟悉身影。

當初也許並沒有多少人期待他的降生,可是隨著他一天天長大,有了許多對他關愛有加的家人,有了許多對他滿含期許的師長,也有了許多志趣相投的朋友。

這樣的日子每一天都是極快活的。

所以他也想讓自己遇見的人都快快活活。

他每天不斷學習和了解著關於這個時代的一切,不想辜負任何一位師長的期望。

他想去做許多想做的事,幫許多想幫的人!

他九歲便以三元及第的身份站在這裏,此生必定不會碌碌無為毫無成就!

等到傳制官念出“第一甲第二名陳瀾”,文哥兒胸腔中鼓噪的心臟才終於恢復如常。

難怪讀書人都追求唱名賜第,這樣的情境之下確實能讓人油然生出一種“我生來注定要幹大事”的豪情壯志來。

按照太祖年間的規定,一甲第一為從六品,一甲第二第三為正七品,皆賜進士及第;二甲為從七品,賜進士出身;三甲為正八品,賜同進士出身!

別小看這一品的差異,越往上品階越難升,有時候往上升一品甚至得熬個九年!

所以你學習學得好,爭取考個狀元回來,說不準就能比別人少奮鬥九年!

像李東陽比謝遷早高中十一年,名次其實也就相差三名,如今卻是在同一年入了內閣!

這就是起步高的好處。

當然,李東陽也有個好處:他起步早,十七八歲就高中了!

眾官員看看立在百官前頭的謝遷和李東陽,再看看立在新科進士前頭的文哥兒,心裏頭都是感慨萬千——

瞧瞧人謝遷和李東陽教出來的學生多可怕!

起步早,起點也高!

他們這位新科狀元是怎麽做到專挑老師們的優點學的?!

不少人心裏都百味雜陳,連羨慕的心思都生不出來了,畢竟他們再怎麽羨慕也生不出這樣的兒孫來,更沒法像王華那樣把孩子從小塞給謝遷他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