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第2/3頁)

文哥兒和謝遷閑扯了幾句,溜達回家繼續安心備考。

誰是考官不重要,只要沒仇就好!

二月初,文哥兒等人已經走完了印卷流程,專心等著三年一度的會試來臨。

相比於考生,考試官提前兩天就入場鎖院了。

除了周經、王鏊兩位主考官,還有十四位同考官。

同考官主要負責接下來的閱卷工作,同樣是由翰林院和科部之中選,其中翰林院又占了十一人,科部那幾個只是拉過來意思意思地維持科舉的公正性而已。

不然全是翰林院的人,誰看了心裏都會犯嘀咕!

因為需要的同考官甚多,所以像靳貴他們這些翰林院新丁,也有一兩個被選過來當苦力。

會試的閱卷工作比殿試要正經許多,每個考官有單獨的經房,理論上來說不能到處走動、相互討論(實際上是全程走來走去且熱烈討論)。

其中《詩經》《易經有四個經房(分配四個閱卷官),《書經》有三個經房,《春秋》《禮記》則分別只有兩個經房。

從分配到的經房和閱卷官數量來看,不管是《禮記》還是《春秋》,選考人數都遠小於其他三經!

如果文哥兒知道同考官的名單,肯定是覺得這也眼熟那也眼熟,不過同考官名單事先並不宣布,所以文哥兒一時半會也不知道今年負責閱卷的人到底有誰。

都快要進考場了,文哥兒也沒心思去打聽這些。

他也沒有再埋頭復習,每日就待在家中跟弟弟妹妹玩耍,找他二哥王守儉下下棋,晚上睡了個飽覺,安安心心地等待開考日到來。

二月初八考生就要準備入場了。

由於解額是平均分配到兩京十三道去的,要說應屆考生(參加了去年鄉試的考生),哪怕沒人缺考攏共也就一千出頭。

但是考慮到不少往年落第的舉子會想繼續參加考試,所以算上這些數量巨大的科舉回鍋肉,每年會試的人數都十分可觀!

所以現在每輪的會試規模已經從開國之初的一千多人變成了三四千人!

這麽多人的安檢工作可不就得直接從二月初八開始嗎?

要不然第二天淩晨再開始搜身入場,根本沒法做到黎明開始散題!

考生都這個數量了,考場就不允許閑雜人等來送考了,貢院外圍擺上了幾道木柵欄,把除了考生以外的親友與仆從統統隔絕在外。

文哥兒只能十分乖巧地把裝著答卷的考囊掛在脖子上,自己拎著被他親娘反復檢查過的考籃進場。

考場也是按文淵閣那個“天地玄黃”來安排的號舍。

文哥兒這次的運氣也很不錯,沒分到什麽奇奇怪怪的號舍,而且還被排在東邊第一行的天八號,好找得很!

唯一比較不好的地方可能是很容易被坐在監考台上的考官觀察到。

答題期間隨隨便便就會被考官圍觀,刺激!

興許是因為全場要容納將近四千名考生,京師貢院的場地遠沒有浙江貢院那麽寬裕,連號舍都要小一號。

文哥兒也是對號入座以後才發現這件事。

幸運的是他年紀還小,個頭也小,坐進這號舍裏頭一點都不覺擁擠。

勉強也算是早點考試的福利之一了!

文哥兒找好自己的位置坐定,又把自己的考試用具清點了一遍,又再三確定自己肚子飽飽、膀胱空空,才安安心心等待考試開場。

天色漸亮,禮部提調官領了考題到貢院中散題,每個考生都陸續拿到主考官昨天剛擬定的題目。

理論上來說主考官都是本場開考前一天“揭書出題”,來個現出現印現發。

這時候的考官們已經被鎖在貢院裏頭,照理來說很難對外泄露試題。

可惜主考官們都是早早知道自己要主持春闈的,往往會提前構思一下入貢院後要出什麽,所以泄題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有些考官甚至會暗中對自己特別看好的學生透露出題範圍,為自己的未來門生爭取一個好名次,力求能在大明官場留下一段溫暖的師生情誼!

文哥兒反正是沒這個待遇的。

大概是因為他幾個老師對他很有信心!

隨著朝陽初升,他也拿到了簇新簇新的初場試題。

許是因為剛印出來沒多久,到手的考題墨味還十分濃郁。

好在文哥兒很懂得知足常樂的道理,要知道當初雕版印刷還沒那麽成熟,大夥考科舉可是要自己抄題的!

現在朝廷能給你發放考官現編的考題,你還有什麽不滿意的?!

得感謝技術的進步!

文哥兒本來還有點兒小緊張,拿到考題後就徹底放松下來。

縱觀初場七道考題,沒有一題是他不會的!

寫就完事!

作者有話說:

文哥兒:今天的王九歲!再入考場!

文哥兒:對哦,我是鹹魚!我不變法!我不養豬!我要去雲南攆豬玩!